這些中國青年生活在一種新的封閉之中。新技術、自由的信息既解放了他們,也摧毀了他們。借助Skype、電子郵件、MSN、Facebook、Youtube,他們生活在一個新的群落中,即使生活在劍橋,他們也可以不錯過中國的任何一部熱門連續劇以及最新的一部電影《非誠勿擾》。英國反而變成了暫時的背景,他們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發表對英國社會、對世界的看法。而中國的崛起則以另一種形態作用在他們身上。他們不僅不再把自己當作中國社會的改造者,反而以更迫切的態度融合到中國的現有秩序中。中國崛起的內在邏輯也以一種強有力的方式注入到他們的生活中。三十年來的中國,是商業與消費上的成功,是文化生活中的喧鬧與粗鄙,是政治上的停頓與滯後。
發生在遙遠的劍橋的這場競選,表現了中國一切內在的困境。化學係這間階梯教室能容納五百人,11月初的這個夜晚濟濟一堂,一位華裔女警在場外巡視。這是持續了一個多月的競選活動的高潮時刻。
在不同學院的走廊裏,市中心草坪邊的欄杆上,還有穆勒路上的中國超市中,都貼上了競選海報,候選人和他們的團隊都露著燦爛、自信的笑容。拉票活動以校友、同鄉、同係為半徑不斷外延。新生是主要的爭奪對象,他們初來乍到,急需一些指引與幫助,也沒有養成嘲諷的態度,很容易被熱情的言行打動。臨時搭建的競選班底,在火車站接新生,請可能投票者在中餐廳與不同學院裏吃飯,分發來自不同商店的優惠券。一些驚人之舉也偶爾出現,候選人會邀請一百位到某學院吃Formal Hall,這是牛津、劍橋日常最重要的社交方式。它鼓勵不同學科的人自由交流,但在一些夜晚,它被中國學生集體占據了。他們都穿著黑色的、像蝙蝠俠式的長袍,蜂擁而來。一個世紀前,中國人抱怨來到東方的西方列強像是“闖進了瓷器店的公牛”,如今輪到我們來做公牛。
在很多方麵,這場競選的確遵循著民主程序。但這民主更像是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中的一幕,充斥著民主試驗中的粗鄙。選舉前已傳出了“性醜聞”、“貪汙案”的消息,所有人都清楚,這不過是相互攻擊的方式。
這一年共有三位競選人,其中兩位誌在必得。而另一位M是競選者中的異類,一個搗亂者。他是物理係的博士候選人,卻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內心。他每天穿戴得像是個太空人,浸泡在實驗室裏,和他不欣賞也不欣賞他的導師一起收集實驗數據。他渴望的卻是到處流浪、結識陌生姑娘、給他們念海子詩歌的生活。他又沒有勇氣打破這一切,隻能在現實的環境與內在的渴望之間搖擺。他也是我在劍橋最早的朋友之一。當他在兩個月前宣布參與競選時,他成為中國學生社區中的一個笑話。沒人把他的行動當真,他自己也是如此。
這像是一個小小的遊戲,人人都覺得中國學聯既太過官僚色彩,也太過庸俗,每一任主席及其班底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與中國駐倫敦的大使館建立密切關係,接待來自中國的政治、商業權貴,為自己的未來搭建或許用得上的人際網絡。劍橋學聯主席即使不再如往日那般引人注意,也是一種自我證明的方式,每年的選舉仍是華人社區的中心事件。它甚至可能是一筆額外的收入,據說它的賬目從來混亂不清。
M的參選給他自己和很多人帶來樂趣。一千多名中國學生使用著共同的郵件組,人人都可能在Facebook上相逢、留言,M則在這個虛擬又真實的世界裏,不斷攻擊學聯的製度,指責其他候選者的荒誕,也利用他剛剛贏得的注意力邀請漂亮的女選民喝酒。反正這是一場鬧劇,人們樂於看到一個不同的鬧場者。沒人覺得M可能獲勝:他既沒有任何實際舉措,又言辭不謹,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派係網絡,這在競選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