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名川秀水(1)(1 / 3)

車行湖畔,

碧空如洗,

煙波浩渺的湖麵鷗鳥成群,

遠處草原上,

幾匹駿馬在風中奮蹄奔跑,

呼倫貝爾大草原顯得格外寧靜。

呼倫湖:北方第一大澤

一切還得從1億年前說起。

今天的蒙古高原,那時還是一片汪洋。由於激烈的地殼運動,這些汪洋有時也變成一片片深淺不一的沼澤。到了距今300萬年至200萬年前,隨著地殼的持續擠壓,在這片汪洋和沼澤之間,先後產生了兩條大斷層,它們被地質學家稱為西山斷層和嵯崗斷層。兩個斷層之間,一個原始的湖泊正在孕育。距今1萬年前,這個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年的湖泊終於形成,隻不過,與今天相比,這個1萬年前的湖泊還隻是雛形,它過多的水量總是由幾條與它相連的河流帶走,直到送進遙遠的太平洋。1萬年的歲月彈指而過,今天,它已成為草原深處的一個內陸湖。

這就是呼倫湖。蒙語裏,人們總是親切地稱它為達賚湖,意思是像海一樣的湖。這座麵積達2339平方公裏的湖,它既是中國第五大湖,也是內蒙古第一大湖。

遊牧民族的曆史搖籃

著名曆史學家翦伯讚先生把呼倫貝爾草原稱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鬧市,倘若此說成立的話,那麼作為呼倫貝爾草原最大亮點的呼倫湖,就是鬧市中最具人氣的十字街頭。從自然地理講,它是中國北部乃至整個亞洲幹旱地區數千公裏內唯一的大澤;從人文地理講,它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曆史搖籃,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搖籃裏長大,又都在這裏度過了他們意氣風發的青春時代。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皇帝,他先後消滅了割據中國北部的夏國、北燕和北涼,初步統一了北方。這個皇帝在位時,經常追憶祖先當年從東北密林中走出的艱辛往事。有一年,部下向他報告,說是尋找到了祖先居住的洞穴。拓跋燾很高興,當即派中書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祭祀並把祭文刻在石壁上。直到1500年後,考古學家才在長滿樺樹的密林中發現了這個被稱為嘎仙洞的石洞和洞壁上清晰可見的祭文。這篇祭文以拓跋燾的名義向上天表示感謝,同時也向他的先人致敬,“曆載億年,幸來南遷”,這是祭文的關鍵詞——拓跋燾認為,正是祖先當年英明的南遷,才有了後來鮮卑民族的發展。所謂南遷,就是指從北方的密林,遷徙到水草豐茂的呼倫湖畔。

《魏書》中,呼倫湖被稱為大澤。“大澤方千餘裏,決土昏暝沮洳”,意思是說,呼倫湖這個大湖方圓千裏,在這一帶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據記載,早在拓跋燾建功立業之前幾百年,他的祖先推寅出任鮮卑部落酋長時,從今天的大興安嶺東坡的鄂倫春旗一帶,遷徙到了呼倫湖地區。這次被鮮卑後裔們念念不忘的南遷,在鮮卑人的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當鮮卑人生活在大興安嶺東側的山地時,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遊獵生活,而一旦遷移到呼倫湖地區,這塊富饒的土地帶來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的變化——由遊獵變成了遊牧;同時,也意味著他們與周邊的漢、匈奴和丁零等民族之間的接觸變得更加頻繁。最終,到距拓跋燾半個世紀之後的拓跋宏時代,北魏再次南遷,把首都從山西平城遷往河南洛陽,北魏成為當時最強盛的王國之一。細數這個王朝興起的隱秘原因,呼倫湖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標記,它是這個邊地民族角逐中原的大跳板和中轉站。

曆史往往驚人的相似。如同鮮卑人與呼倫湖一樣,蒙古人和成吉思汗也與這個北方大澤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史書記載,初起之時,成吉思汗的根據地在今天的鄂嫩河和肯特山一帶,相當長時間裏,這位被稱為一代天驕的馬上英雄,他的領地局限在斡難河和額爾古納河之間的狹小地帶。與他相鄰的世仇塔塔爾人,則遊牧於以呼倫湖為中心的大草原上。在打敗了塔塔爾人並占領了呼倫湖及周邊草原後,成吉思汗的實力以幾何級數方式增長,短短幾年時間,他就統一了蒙古各部。可以說,正是呼倫湖,讓成吉思汗掘得了帝國事業的第一桶金。這個風起雲湧,曾令歐洲人談虎色變的草原帝國,倘若把它比做一株參天大樹,那麼大樹的根就是呼倫湖。

以呼倫湖為中心的草原是整個亞洲最肥美的草原,這樣的草原一方麵能夠比較容易養活成吉思汗大軍,另一方麵,這裏出產能征慣戰的三河馬。冷兵器時代,這些善於奔跑的生靈無疑就是所向披靡的戰車。正因為擁有大量馬匹,成吉思汗才天才地製造出了他的戰爭殺手鐧:他的將士每人至少有馬3匹,將士們可以輪流乘騎,以便保持來去如風的速度;此外,他的軍隊一般很少配備糧食,戰士們饑食馬肉,渴飲馬奶,既靈活機動,又便於長途奔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