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名川秀水(1)(2 / 3)

正是依靠這種獨特的戰術,成吉思汗從額爾古納河南遷到呼倫貝爾草原不久,就在呼倫湖畔打敗了他早期最大的敵人劄木合,緊接著,又打敗了世仇塔塔爾人,從此獨霸大草原。以呼倫貝爾草原為依托,成吉思汗終於有了與女真人的金朝和漢人的南宋分庭抗禮的資本。正如他後來寫給長春真人邱處機的詔書中所說的那樣:“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

直到一個多世紀以後,當成吉思汗早已化為地下枯骨時,他所開創的蒙元帝國在農民起義浪潮下土崩瓦解,末代皇帝元順帝不得不放棄中原,逃往塞外,他選擇的逃跑之地仍然是呼倫貝爾草原,他企圖回到祖先借以起家的呼倫湖,以便能有卷土重來的機會。明成祖朱元璋深知這片草原對蒙元的重要性,他審時度勢,派大將藍玉遠征,藍玉在呼倫湖的姐妹湖貝爾湖附近徹底滅了元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蒙元這個草原帝國的興起和滅亡,都和呼倫湖密切相關。或者說,呼倫湖見證了一個鐵血帝國的生與死,豔與寂。

鮮卑人和蒙古人之外,曆史上曾經不時南下牧馬,攪得中原王朝坐臥不寧的契丹人、女真人,都曾經把呼倫湖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用翦伯讚的話來說,那就是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古代遊牧民族的曆史搖籃,而且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他們利用這裏的優越的自然條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裝自己的軍隊,然後以此為出發點由東而西,征服內蒙中部和西部諸部落或更廣大的世界,展開他們的曆史性的活動”。呼倫湖作為呼倫貝爾草原的中心和水草最繁茂、物產最豐富的黃金地帶,它的曆史意義顯而易見。

今天的呼倫湖有一個著名景點,那就是成吉思汗拴馬樁:在湖的西北,距湖岸10多米遠的湖水中,聳立著一根高10米,周長15米的柱石。相傳,當年成吉思汗與塔塔爾人交戰時,遭到塔塔爾人的伏擊,他趁黑夜逃到柱石之下方才得以脫險,是故得名為成吉思汗拴馬樁。民間傳說雖然不足為憑,但也從一個側麵隱約證明:呼倫湖和成吉思汗,和蒙古人,以及與蒙古人有著親緣關係的鮮卑人、女真人和契丹人之間,都曾有過水乳交融的曆史往事。

野生動物的悲歡家園

呼倫湖麵積達2000多平方公裏,平均水深將近6米,如此浩淼的水麵出現在亞洲幹旱半幹旱草原,完全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異數,它對呼倫貝爾草原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生態係統的影響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以呼倫湖為中心所形成的呼倫湖水係,麵積將近1萬平方公裏,可以說,如果沒有呼倫湖,也就沒有呼倫貝爾草原,至於發源或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數以百計的大小河流,則完全將是另一番模樣。因此,當初有關部門決定成立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時,其理由就是“保護整個達賚湖水係的生態係統及其發育形成的大麵積的濕地,以及廣闊的呼倫貝爾草原,拯救那些已瀕臨滅絕的生物物種,使該地區保持生物多樣性”。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達賚湖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接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內最主要的受保護者是鳥類。保護區管理局在區域內分設了6個保護站,每年春天,當大批鳥兒飛來時,各個站點也就進入了一年裏最忙碌也最興奮的季節。對這些保護站的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多見鳥兒,少見人煙——事實上,那些偏遠的保護站,除了偶爾有盜獵者們光顧外,就隻有保護區屈指可數的幾個工作人員和一天到晚吵個不停的鳥兒了。保護站的牆上,掛滿了觀測日記,密密麻麻地記載了絕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各種鳥類的名字。春季、秋季什麼時間來的鳥,數量多少,哪些種類,什麼時間離開,全都一一記錄在案。

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達賚湖保護區共有鳥類17目41科191種,種屬占全國的1/5。所有鳥類中,屬於國家二保的32種,國家一保的8種,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的3種。

烏蘭泡是位於呼倫湖和貝爾湖之間的一個小湖,麵積不到100平方公裏。但它卻是整個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最核心的部分,這裏河汊縱橫,水草繁茂,魚類眾多,同時又遠離人間煙火,因而成為鳥的天堂。在保護區的諸多鳥類中,最珍貴最有趣的當數大鴇和蓑羽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