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大鴇是受盡人類冤枉的鳥。古代,人們把經營妓院的女人稱為老鴇,就是從這種鳥引發出來的。相傳,大鴇天生隻有雌鳥而無雄鳥,它們行為放蕩,是一種能和任何雄鳥配對的“萬鳥之妻”。許多古書都言之鑿鑿,比如《國語》就說:“鴇,純雌無雄,與它鳥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閩語曰鴇無舌,……或雲純雌無雄,與他鳥合。”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則說:“……鴇鳥為眾鳥所淫,相傳老娼呼鴇出於此。”
大鴇之所以背上這樣的惡名,和它的雌鳥與雄鳥長相差異太大有關:保護站工作人員講,雄鴇高達1米左右,兩翅展開,可達2米多,每隻的重量都在10公斤甚至20公斤以上;與雄鴇的高大威猛相映成趣的是雌鴇,它們身高不到半米,重量隻有三四公斤,看上去和一隻雞沒有太大區別,以至於有些地方根本不叫它大鴇,而是另取了個名字叫石雞。不要說是古人,就是生活在呼倫湖畔的牧民,也大多不知道這看起來差異巨大的兩種東西,竟然是同一種鳥。據估算,大鴇在我國有300隻左右,1998年,保護站工作人員曾在克魯倫河南岸觀測到約50隻的大鴇群,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大大鴇群。此外,工作人員還曾在呼倫湖發現過大鴇的幼鳥,這更是史無前例之事。由於大鴇數量稀少,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已把它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全世界的15種鶴類中,中國分布9種,而烏蘭泡保護站區域內就有6種。每年4月中旬,當呼倫湖上堅硬的湖冰才剛剛開始融化時,蓑羽鶴就成群結隊從溫暖的南方飛來,它們要在這裏生活整整半年,度過一個食物豐盛、遠離人類威脅的春天和夏天,直到9月中旬,才開始結伴往南飛。
蓑羽鶴性情羞澀膽小,不僅遠離人類,即便是其他鶴類也不相往來,故而有鳥類學家把它戲稱為閨秀鶴。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我們手持高倍望遠鏡,小心翼翼地靠近了烏蘭泡一個長滿蘆葦的角落。據說,這裏曾常出現它們的倩影。在經過長時間的等待和掃描之後,我們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鳥類美人——它們體態修長,羽毛黑白相間,隻不過,白的麵積大,黑的麵積小,像是白袍上綴了幾根黑飄帶。它們三五成群,伸出長長的嘴在淺水裏覓食,小聲的鳴叫很快被淹沒在鷗鳥們肆無忌憚的合唱裏。
在達賚湖自然保護區,鳥是主角,充當配角的則是黃羊。黃羊是草原上最常見的野生動物,這種幾十上百隻群體生活的動物,當它們結伴從草原上奔馳而過時,綠色的草原上像多了一塊棕紅色的地毯。但是,人類活動同樣給這個數目巨大但性情溫和的種群帶來了毀滅性影響:上世紀60年代,舉國饑荒之時,肉質鮮美的黃羊成為再好不過的肉類來源;80年代,邊境開放,每當冬季之夜,草原上車燈閃爍,槍聲不斷,每年被獵殺的黃羊多達數萬隻。
像非洲的角馬一樣,黃羊也是一種年複一年遷徙往來的動物,以前,它們在以呼倫貝爾草原為中心的蒙古高原上自由來往,冬季向南,夏季向北。但自從北京到烏蘭巴托的鐵路建成後,鐵路兩旁高高豎起的鐵絲網阻擋了它們的自由之旅。前幾年,中蒙兩國之間的國境線上又築起了鐵絲網,黃羊遷徙線路自此完全中斷。保護站工作人員說,曾有不少遷徙中的黃羊奔跑到鐵絲網下,它們聽著鐵絲網另一端的同類的呼喚,竟然奮不顧身地衝向鐵絲網,想要從上麵越過去。但這一切都隻是徒勞——它們一次又一次的跳躍隻換來了頭破血流,不少黃羊活活掛死在國境線的鐵絲網上。這些渴望故鄉的生靈,最終慘死在與故鄉隻有一網之隔的異鄉。
作為世界級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重要濕地之一,呼倫湖以它彙聚大小河流而汪洋如海的胸懷,滋潤了整個呼倫貝爾大草原,因而,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呼倫貝爾之腎”。呼倫湖水量豐沛的年頭,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草也更茂密,氣候也風調雨順;而一旦它的水量減少,往往會造成草原氣候惡劣,牧草枯黃。從這一意義上講,呼倫湖不僅是大草原之腎,也是大草原之靈,有了它,也才有了呼倫貝爾草原數千年來的生機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