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動的馬魂
蒙古族有句諺語,叫做“岸上有多少馬,水中就有多少魚”。其實,盡管草原上駿馬成群,但若與呼倫湖中的魚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與絕大多數湖泊不同,呼倫湖的特點在於,它是一個具有吞吐性質的湖。以呼倫湖為主體的三湖(呼倫湖、貝爾湖、烏蘭泡)和三河(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六者相通。當呼倫湖水量過多時,湖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額爾古納河,再經黑龍江流入太平洋,使呼倫湖含鹽量減少,成為淡水湖;當呼倫湖水量過少時,海拉爾河河水順達蘭鄂羅木河進入湖中,補給湖水不足。這種獨特的水係形式,使呼倫湖成為各種魚類生存的天堂。另外,近兩個世紀以來,呼倫湖地區主要居民為新巴爾蒙古人,他們信仰藏傳佛教,把湖中的魚視為馬魂,禁止任何人捕食。這樣,多年以來,呼倫湖中魚群密布,多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每年四五月春暖冰融之際,從貝爾湖遊入呼倫湖的魚,按史書的說法,那是“銜尾而北,發達唯唯,河渠幾無隙地,航行為之不通”。在烏爾遜河上行船,不時會有幾十公斤重的魚從水裏躍到甲板上。如果遇上生殖期,“魚類孵化有聲,震撼湖岸,飲馬者若不加驅策,則馬畏不進”。李墨田先生是呼倫貝爾市電視台前台長,也是呼倫湖的研究者,據他講,他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坐一條小船順烏爾遜河航行,一群群大鯉魚擠滿了河道,馱著小船順流而下,以至於船被拱得東倒西歪,差點把他的朋友掀到水裏。
史料記載,最早在呼倫湖上捕魚的是俄國人。那是1900年,當俄國軍隊以鎮壓義和團為名從滿洲裏一帶進入中國後,一些俄國人趁邊境空虛,乘機結伴到呼倫湖捕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白俄湧入中國內蒙和東北,其中一部分人即進入呼倫湖地區以捕魚為業。中國人捕魚則在上世紀20年代以後,一些來自山東、河北的農民攜家帶口闖塞外,千裏迢迢來到草原,呼倫湖豐富的魚類給他們帶來了活下去的機會。到了30年代,日本入侵中國,呼倫湖也落入敵手,日方成立了株式會社組織捕魚。但呼倫湖上大批量的捕魚作業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降,達賚湖漁業公司——即今天的呼倫湖漁業集團,成為呼倫湖三湖三河最主要的捕撈企業。
在漁業公司工作了30多年的張師傅告訴我們,除了極少數幾年外,呼倫湖每年的捕撈量都在8000噸以上,最多時可達1萬噸。張師傅回憶說,1984年冰融期間,與貝爾湖和烏爾遜河相通的哈拉哈河水位暴漲,大量魚類順水湧入烏爾遜河、烏蘭泡和呼倫湖內。位於烏爾遜河中遊的烏蘭崗建有一個用來阻攔魚群洄遊的柵欄。張師傅說,當時的柵欄下密密麻麻,全都是魚,大的有幾十上百公斤,小的三五公斤不等,如果拔掉4根攔魚柵上的鐵條,每小時可接魚20噸以上。後來幾天,攔魚柵下段河中出現了一條五六百米長的魚群帶,這些在激流中首尾相銜的魚類競相躍出水麵,令人眼花繚亂。旁邊的小河溝裏,有人用籮筐扣,有人用木棍打,一會兒就能收獲幾百公斤鮮魚。
說起呼倫湖上捕魚,張師傅如數家珍。他說,呼倫湖的捕魚方法有兩種,稱為明水和冰下。明水捕魚一般在八九兩月進行,與內地的捕魚方法大同小異。值得一說的是冰下捕魚。由於地處中國極北之地,呼倫湖每年的封凍期長達幾個月,而冬季裏魚群活動能力較弱,又是聚集越冬,相對容易捕撈,從而成為呼倫湖捕魚的主要季節。
冰下捕魚主要采用冰下大拉網作業,這種方式在呼倫湖漁業史上已有80年曆史。我們去呼倫湖時正值盛夏,遠未到冰下捕魚期,因此無緣一見,但從張師傅的講述中,我們可以想見其壯觀景象:冬季的呼倫湖覆蓋著厚達1米多的冰層,捕魚小組的車直接在冰麵上行駛。捕魚前,由組長選擇一個冰麵平坦和魚群集中的地區,並劃定下網眼和出網眼位置,插上不同顏色的旗幟作標記。接著,工人們開始用專門的工具在冰麵上打網眼,網眼是5平方米左右的長方形,別小看這5平方米,堅硬的冰麵需要好幾個人長時間的勞作才能完成。打完網眼之後就該下網了,裝在爬犁上的漁網得通過網眼慢慢下沉到水中。每個網眼之間相距30米,分別由長32米的連接著引綱的引杆牽動著長達700多米的大魚網,在冰下的湖水中形成平行扇麵後徐徐推進。一般來說,一網要運行5公裏左右。下網完成之後就是激動人心的出網,以前是由馬匹拉動絞盤,把沉重的漁網——當然還有網裏的魚——拖出水麵,現在則是用汽車拉。隨著漁網慢慢出水,活蹦亂跳的魚兒頓時讓沉寂的冰湖一片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