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種動物中,大概沒有別的什麼比人更需要鹽了,據說逃入深山的喜兒之所以成了白毛女,就是因為她無法補充年輕美麗的身體所必需的鹽分。在整個漫長的中國曆史上,自先秦到當代,鹽一直作為國家專控商品而存在。經營鹽尤其是生產鹽,便成為一條致富的終南捷徑,在古代中國,它所產生的利潤,可能隻有販毒才能與之相比。
自古以來,鹽的生產方式不外乎三種,即海鹽、池鹽和井鹽。海鹽也就是所謂的傍海煮鹽,隻需把海水煮幹,就能得到粗糙的鹽巴;而池鹽則產於山西等地的鹽池中,開采也較為方便。但是,由於地理原因,遠離大海的內陸不可能獲得海鹽,大多數地方也缺少池鹽,因而井鹽的開采就應運而生,而自貢,恰好是1000多年來最為興盛的井鹽基地。
1938年4月,當時已遷至成都的南京金陵大學為了拍攝一部反映井鹽工業的科教電影,派出一支攝影隊到自貢,帶隊的是一位年輕的攝影師,名叫孫明經。孫明經在自貢停留了3個月,用一台16毫米柯達特種攝影機和一台120蔡司依康照相機,攝製了一部22分鍾的科考紀錄片《自貢井鹽》和880多幅照片。這是古老的自貢井鹽第一次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被介紹給廣大的民眾。今天,當我審視這部紀錄片和這些照片,還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大半個世紀前中國以及全世界最大的井鹽基地的盛況。孫明經認為,地球上很少有哪個城市像自貢一樣,地下既埋藏著豐富、優質的鹽鹵,又擁有大量易於開采的天然氣。豐富的鹵水加上廉價的燃料,這是古代鹽業生產的兩大決定性前提。正是有了這兩個決定性前提,當時自貢鹽場巨頭、四川鹽務局局長繆秋傑曾對孫明經開玩笑:如果自貢不以鹽業作為支柱產業,那麼上帝會很生氣。
幾乎就在孫明經前往自貢的同一時期,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也來到自貢作了一次考察。在他的考察報告中,這位科學家以頗為興奮的筆調寫道:“遊子初抵此者,聞各處鹽井機械叮當之聲,以為身入歐美工廠矣,此在我國罕見而在內地不啻鳳毛麟角。”
一座因鹽而興的新城
井鹽開采,大概是技術家族裏沿襲時間最長的一種,它的曆史,可以從上個世紀一直上溯到遙遠的先秦。據載,井鹽開采的發明人應該是秦國蜀守李冰,也就是那個修建了都江堰,從而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的著名水利專家。也許是因為都江堰名氣太大,從而遮蔽了這位水利專家的這另一大發明。
其實,李冰所發明的井鹽開采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相比,不僅毫不遜色,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影響了人類此後生活進程,進而改變了地球麵貌的偉大發明——正是以他的井鹽開采技術為藍本,此後才有了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人類也才得以進入以汽車、飛機和精密機器為標誌的後工業時代。
不過,李冰在成都平原所發明的井鹽開采技術的集大成者卻是自貢先民。今天的自貢市轄富順、榮縣兩縣和貢井、沿灘、大安、自流井四區,向來有鹽都之美稱,而據民間指稱,鹽都開采出的第一滴用於製鹽的鹵水,是在距自貢市區30多公裏的富順縣城。那是晉朝太康年間,一個叫梅澤的少數民族首領外出打獵時,偶然飲用了一股源自石縫間的泉水,發現那水居然是鹹的。於是,梅澤猜測地下一定有鹽分存在,他號令族人,用極其簡陋的工具往泉水之下掘進了300尺,終於,鹽分極高的鹵水奔湧而出。把鹵水盛進大鐵鍋裏慢慢煎熬,雪白的鹽就誕生了。
關於此事,宋代王象之的《輿地紀勝》有明確記載:“梅澤,本夷人,晉太康元年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湧出,煎之成鹽,居人賴焉。”梅澤死後,後人因他發現鹽泉有功,立廟紀念,再後來先後被追封為通利侯、金川王。但近年來的史料研究表明,梅澤並非是最早在富順境內采鹽的人,在比他還要早200多年的東漢章帝時期,富順就開鑿出了著名的富世井——後來富順設縣時,也是以井為名。史書稱此井“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劍南鹽井,唯此最大”,它從東漢時期鑿成產鹵,一直到明朝正德年間才停廢,其間曆時達1400年之久,堪稱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