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自貢和富順,到處都可以見到高大的天車。所謂天車,被人們稱為東方埃菲爾鐵塔,是由成百上千根質輕耐腐的杉木捆紮而成,主要用於提取鹵水,也用於淘井和修井。每一口鹽井都有一架天車,昔日的自貢鹽場,天車林立,蔚為壯觀。彼時,中國最高的建築是上海國際飯店,但當孫明經來到自貢,他看到的鹽場天車,竟然比國際飯店還高。孫明經為天車所吸引,拍攝了一幅題為《布滿井架天車的小城》的照片,這幅照片如今已入選“20世紀華人攝影經典作品”。
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現代化的采鹵和製鹽取代了沿襲1000多年的古老技術,這些天車從此漸漸殘敗倒塌。但即使是幾十年後的今天,自貢土地上竟然還存留著數以千計的天車,它們以直指藍天的偉岸在默默地為一個逝去的黃金時代作證。天車之下,意味著有一口曾噴湧過鹵水或天然氣的井。這些井的直徑隻有碗口大,卻深入地下幾十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這種井有一個通稱,叫卓筒井。那是北宋慶曆年間,四川鹽工在總結李冰的大口鹽井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問世的。隨著世界上最先使用鑽頭、竹製套管和安裝有單向閥門裝置的汲鹵筒的卓筒井的出現,鹽井越來越深,鹵水越來越豐富,井鹽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因此,卓筒井鑽井技術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隨著鑿井技術的日益進步,自貢地區的鹽井越鑽越深。道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35年,自貢的燊海井鑿穿了厚厚的岩層,井底鹹度極高的黑色鹵水刹那間噴湧而出,令在場的人激動萬分。然而,這些樸實的東方工匠不知道,他們用3年時間打造的這口井的深度,如果按西方的長度單位換算的話,已深達1001.42米,一躍成為人類第一口超過千米的深井。
富順原本是個邊遠落後的多民族雜居之地,因為有了鹽,這裏的一切都發生了質的飛躍。到北周年間,朝廷以當地最有名的富世鹽井之名,設富世縣;後來因避李世民之諱,改富義縣;又因避趙光義之諱,改富順縣,並沿襲至今。一開始,富順縣治就設在梅澤發現鹽泉之地——可以想象,經過自梅澤到北周的三四百年的發展,這裏已經從野獸出沒的荒郊野嶺變成因鹽而興的人煙稠密之地。
富順城關鎮一帶的井鹽開采繁榮了1000多年,到明朝嘉靖年間,漸漸呈現式微之勢。但就像文明的命脈總是薪火相繼、代代相傳一樣,當富順城關鎮井鹽走向沒落之際,同樣屬於富順管轄的西北方向的自流井一帶,一個更大的井鹽基地正在形成。這就是後來的自貢鹽場。
井鹽很古老,鹽都自貢卻很年輕。作為一級行政單位,自貢這個名字出現得很晚,一直要等到上個世紀30年代才出現。當時,今天的自貢市區分屬富順縣和榮縣,屬於富順縣的自流井鎮和屬於榮縣的貢井鎮都是最重要的井鹽基地——此兩地的名字都和井鹽有關:自流井得名於一口不用外力提拉,即可自動流出鹵水的淺井;貢井得名於此地的大公井所產之鹽潔白味美,多年以來就是貢品。自流井和貢井雖然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縣級政權,卻不但隻有咫尺之隔,更為重要的是,兩地都是天車林立的鹽場。因此,它們走向統一的行政建製隻是時間問題。
設立自貢市動議於上個世紀30年代末,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因鹽而興。正是地下埋藏的難以計數的鹵水和天然氣,使得這裏自清朝中葉以來,就成為全國最重要的鹽業基地,而進入20世紀後的發展則更為驚人:1938年,全國共計產鹽2322.9萬擔,四川854.6萬擔,占全國的36.79%,自貢則產鹽456.8萬擔,占全川的53.45%、全國的19.67%;當年全國鹽稅收入為13859.7萬元,四川3273.5萬元,占全國的23.62%,自貢則占全川的80%。總之,在這座充滿鹹味的城市裏,七成以上的居民依靠鹽業為生。古老的人工采鹵製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除了直接服務於鹽井的工人,那些間接為鹽井服務的則有數倍之多。當時的記載說:“擔水之夫約有萬”、“行船之夫數倍於擔水之夫,擔鹽之夫又倍之”、“鹽匠、山匠、灶頭,操此三藝者約萬人”、“為金工、木工、石工、為雜工者數百家,販布帛、豆粟、油麻者數千家,合得三四十萬人”。
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激增,使設立自貢市的時機呼之欲出。1938年5月5日,四川省政府正式決定成立自貢市政籌備處;次年秋天,自貢市政府宣告成立;1942年8月13日,國民政府正式批準。從明朝中葉一個群山環抱的鹽業基地,到四川諸多城市中排名僅次於成都和重慶的第三城,自貢用了差不多40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化蛹為蝶的飛躍,而促成飛躍的,當然是大地深處那日夜奔湧的鹽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