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昌平原最為接近的是大理壩子。在雲南大理州境內,有一座名叫蒼山的雪山,與雲南眾多七八千米級極高山相比,4000多米的蒼山不算高,但它卻具有許多極高山沒有的地標意義:它的出現,標誌著海拔4000米以上的東喜馬拉雅山係從西到東綿延數千公裏後在此結束,而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的雲貴高原在此開始。因此,這座山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簷”。從這座綿延起伏的山上,發源了眾多河流,它們大多彙聚到蒼山之麓的一個湖泊中。從高空作俯瞰,這座湖泊近似人耳,因而得名洱海。洱海麵積遠遠大過邛海,將近邛海的10倍。環繞洱海的,就是被稱為大理壩子的湖積平原,它是由洱海及其眾多河流曆經千萬年的衝積而成,雖然麵積隻有幾百平方公裏,但在山地占全省麵積94%的雲南,這樣的平原對於農業來講已經是可遇不可求的福地了。更何況,充足的陽光和蒼山十九峰、十八溪的冰雪融水給灌溉農業提供了極大便利。至於煙波浩瀚的洱海,自古以來,就是雲南最重要的漁業基地。因此,在大理壩子上,你隨時可以見到一幅幅恬靜的田園牧歌圖:洱海輕波蕩漾,岸邊壩子上,牛羊成群,稻麥成頃,田野小徑間,點綴著長勢喜人的桑樹和亞麻——在大理壩子的諸多物產中,淡水魚、肉牛、乳牛、蠶桑、水稻是其支柱。
除了沒有緊密相依的大湖,就其他情況而言,麗江壩子與大理壩子相差無幾,大理有蒼山,麗江則有玉龍雪山,大理有滇西高原恒久的日照,麗江同樣也有——麗江壩子年日照時數為2530小時,高於大理壩子的2250小時。麗江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南緣,處在橫斷山地北段向滇中高原過渡地帶,在群山的環抱之中,或是江河兩岸,或是湖泊周圍,往往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斷陷盆地,當地人俗稱“壩子”,也就是一個個麵積不等的小平原。麗江全區麵積在1平方公裏以上的壩子共有111個,其中最大的就是麗江壩子,麵積將近200平方公裏。麗江壩子上沒有大河或湖泊,但來自玉龍雪山的冰雪融水卻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小河,它們天然地灌溉著雪山之麓的土地。由於地勢比大理壩子更高,麗江壩子已經很難見到水稻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小麥、玉米和高粱,以及包括石榴、雪桃、海棠果在內的諸多水果,與其他地方的水果不同,麗江水果因日照時間超長而糖分更多,滋味更可口。
與西昌平原、大理壩子和麗江壩子相比,孤懸海上的海南萬泉河流域似乎有較大的差異。曆史上,海南長期以貧瘠荒涼的印象定格在大陸人的視野裏,即便是蘇東坡這樣的通達之人被貶到海南時,也不免要作客死異域之悲念。但是,相對海南的其他地區來說,萬泉河流域卻是一個富庶與繁華之地——其實,具有天府之國寓意的萬泉河流域,是指這條海南第三長河流出中部山區後的東段地區,即海南島東萬泉河流域,這一流域集水麵積1175平方公裏,若是算上彙入萬泉河口的九曲江水係,其流域麵積將擴展到1456平方公裏,占瓊海市總麵積的86%。在海南島東部,萬泉河及其眾多支流散漫地勾畫而過——瓊海總麵積1693平方公裏,共有大小河流54條。從氣候上看,這裏屬於熱帶季風及海洋濕潤氣候區,這樣的氣候意味著充足的熱量和豐沛的雨水,宜於水稻生長,也宜於水果成熟。在萬泉河流域,到處可見的椰子樹下,分布著縱橫交錯的稻田——這裏既是海南重要的糧倉,也是海南省椰子產量的亞軍。至於瀕臨南中國海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得瓊海最主要的物產理所當然是水產。瓊海下屬的博鼇小鎮是一個著名的漁港,據說,海南島能到南沙一帶打魚的也隻有這裏的漁民,因而這裏的海鮮特別鮮。作為水產業的副產品,這個小鎮上有眾多貝殼工藝品加工作坊,其產品竟然占全國貝藝加工市場的60%。
一方水土哺育一方文明
幾乎就是一種天衣無縫的巧合,在這篇短文的寫作中,我發現這4個小天府之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共性,那就是它們全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都以其特色迥異的民族文化而吸引了外界眼球。或許,我們可以斷言,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明,一方文明在一方水土上得到了纏綿千載的延續和發展。
從地理意義上講,西昌平原居於大小涼山的腹心偏南地帶,而大小涼山則是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從社會意義上講,西昌平原是大小涼山的精華之地,也是彝族最主要的休養生息之地,一部燦爛的彝族文明史,一旦與西昌平原的富庶相脫離,必然花容失色。西昌的邛海之濱,有一座藏品甚豐的涼山彝族奴隸製社會博物館,徜徉之間,頗能讓人悠然思古。而考求彝族曆史,根據並不多見的史料和口耳相傳的民間記憶,大抵可以還原出彝族與西昌平原之間分割不斷的關係:關於涼山彝族族源,學術界有多種說法,但每一種說法都不否認的是,涼山彝族是從外地遷徙而來的。涼山彝族畢摩(巫師)在超度死者時所念的《送魂經》,反映的就是這個民族的遷徙路線。依據《送魂經》,我們可以還原他們的遷徙路線:這些麵目模糊的先人,他們成群結隊地從雲南永善縣的大屋基小心地渡過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再沿著風景秀美的美姑河溯流而上,在經過漫長的艱苦跋涉之後,他們抵達了涼山中心地帶利美莫姑。在此,涼山彝族兩個最大的部落古侯和曲涅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最終,他們中間的相當一部分家族,來到了氣候宜人、也宜於農事的西昌平原。憑借西昌平原風調雨順的天時地利,這個古老民族才得以一步步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