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邊地風光(3)(2 / 3)

大多數讀者對大理並不陌生,尤其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往往對多情種子段譽家族的大理國記憶深刻。曆史上,大理壩子一直是白族聚居地,在唐代以前,今天的洱海周圍及哀牢山、無量山北部地區,分布有烏蠻、白蠻等眾多部族和部落,其中有6個勢力最大的部落,史稱“六詔”(“詔”即“王”之意)。其中,蒙舍詔地處各詔之南,故又稱南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王皮邏閣在唐朝支持下兼並五詔,進爵雲南王。皮邏閣賴以建立部族政權的基地,就是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壩子。皮邏閣敏銳地看到了地勢平坦、物產豐富的大理壩子對他的王國的重要性,次年,他就遷都太和城——也就是今天的大理古城。皮邏閣所建立的統一的南詔維持了1個多世紀,9世上半葉,段思平建立大理國——這也是金庸小說中段譽家族的始祖。雖然王朝更替,但恒久不變的是,無論南詔還是大理,無不把大理壩子作為首善之區,因為這些精明的政治家們明白,倘若不是大理壩子的豐饒和富足,貧瘠的山地很難讓他們的王朝曠日持久。

如同大理壩子是白族的世居之地一樣,麗江則是納西族的世居之地。幾年前,我初到麗江時,曾遊覽過木府,那些雕梁畫棟與樓台飛簷,頗能讓人想象出一個已經逝去的鍾鳴鼎食之家。曆史上,納西族首領於元朝年間出任麗江知府,此後,此職一直為木氏家族所世襲,民間把木氏土司敬稱為木天王。勢力極盛時,木氏土司以麗江壩子為中心,勢力遍及滇西北及鄰近的四川和西藏部分地區。學界認為,納西族人並不是麗江的原住民,而是在遷徙途中,渡過金沙江,沿著大雪山南下之後來到此地的。可以推斷的理由是,正是麗江壩子的肥沃讓這些顛沛流離的流浪者最終停下了疲憊的腳步。位於麗江壩子上的束河和白沙一帶,是納西族人最早的聚居地,也是木氏土司的發祥地。束河,納西語稱“紹塢”,既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由於地處茶馬古道要衝,納西族人在農耕之外,也加入了商貿的行列,束河一度成為整個滇西北的皮毛集散要地。早在1942年,束河皮匠村就與國際工合組織合作,通過貸款、集股合資開辦過“皮革合作社”。除了皮革業外,束河的麻線加工、竹木器編織等手工業也極其興盛。物質之外,精神尤值一提,那就是在麗江壩子上,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至今仍然在薪火相繼。

黎族是古代百越人的後裔,也是海南島——當然也包括萬泉河流域——的原住民。曆史上,雖然自漢朝以後,中原王朝就試圖加強對海南地區的管理,但這種管理始終處於鬆散的羈縻狀態。到建國之前,黎族依然保持著稱為“峒”的部落製度。這種社會製度下,經濟發展自然無法和西昌平原、大理壩子、麗江壩子相提並論,而我們之所以要把萬泉河流域也納入小天府的行列,在於它後天的發展。

從邊地到熱點

盡管4個小天府各自偏處一隅,都是遠離中原的平凡角落,但是,它們又無一不處於交通要道之上:西昌平原是曆代中原王朝由成都平原進入涼山各地的主要通道,大理壩子和麗江壩子則是茶馬古道的重要走廊,而瀕臨南中國海的萬泉河流域,如今已擁有港口碼頭24座,其中有4座港口是直航南海的起運點,龍灣港則是海南島東部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距歐亞國際海運主航道僅55海裏。也許正是這種特性,決定了4個小天府都經曆了從邊地到熱點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