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邊地風光(4)(1 / 3)

玉樹:離唐朝最近的地方

農曆五月,當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已是麥浪滾滾,一派收獲景象時,幾乎與它處在同一緯度上的青海玉樹,依然是冰雪和寒冷主宰的荒涼世界。對這方青藏高原腹地的秘境來說,五月,僅僅意味著短暫的春天才剛剛嶄露頭角。

農曆五月,那些從曲麻萊,從稱多,從雜多,從通天河畔和唐古拉山麓走來的牧人們,興奮而好奇地出現在玉樹街頭,他們睜大眼睛四處張望,不時會由衷地讚美:“好大的城市啊。”與此同時,一些外來的旅行者也出現在了玉樹街頭,他們的表情有幾分疑惑:這麼微型的一座小鎮,就是三江源頭第一州的州府嗎?

是的,玉樹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對當地人來說,它是草原上的大都市,對內地人來說,它是214國道旁的小驛站。其實,當地人和內地人的說法都沒有錯,正如盲人摸象一樣,象腿和象耳都是大象身體的一部分,雖然它們並不是完整的大象。同時,當地人和內地人迥然不同的判斷,也隱含著一個結論:玉樹是連接內地和青藏高原的一個重要據點,像一個人的脖子連接著頭顱和身軀一樣,它連接著內地和高原。正是這種不可缺少的連接作用,賦予了玉樹上千年的繁華或寂寞。

在青海眾多的地名中,玉樹這個名字是給人感覺最美好的一個,它總是讓我想起玉樹臨風這個古老的成語。但究其實質,玉樹隻是藏語“優秀”的轉譯。藏語裏,它的意思是遺址。據文獻記載,生活在今天玉樹州治多縣境內的原“優秀”部落的第一代頭人墾布那欽,率領部眾在通天河的支流寧恰曲流域,格薩爾王的嶽父嘉洛的宮殿遺址上,建立起了他自己的城堡,人們把這一城堡稱為“優秀”,後來則演化為整個玉樹地區的稱謂了。

玉樹=遺址,這是一種類似於神來之筆的暗示。它暗示我們,這是一個處處都有遺址的地方。一千多年的歲月流過,給這裏留下了過於豐富的沉澱。行走在玉樹的山川之間,總有一種念頭揮之不去:這兒是離唐朝最近的地方,舉手投足之間,一不小心就會觸摸到唐朝的痕跡。

退隱的古道

從西寧飛往拉薩,航程大約兩個小時。

在半個世紀之前的人們看來,這幾乎就是神話。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護送十世班禪大師由西寧返回拉薩。那時候,西寧和拉薩之間當然沒有航班,火車更是連影子也沒有,即便青藏公路,那也是後來的事情了。那時候,隻有一條一千餘年來由人力和畜力踩出的古道可供人前行。為了讓班禪順利抵達拉薩,有關部門為此作出的準備和付出的代價叫人瞠目結舌:從西寧及附近調集了軍馬4500匹,駱駝3000峰,犛牛13500頭,騾子2500匹。這是一個龐大得驚人的隊伍,這支龐大的隊伍在冰天雪地的中國西部艱難行進,當他們終於抵達拉薩,遙望到布達拉宮雄偉的宮牆時,已經有數以萬計的牲畜在途中喪生。

同樣是在這條冰雪為王的崎嶇之路上,1300多年前,另一支同樣龐大的隊伍也在冒著無邊無際的風雪艱難前進,他們的目的地也是雪域高原上的聖城拉薩。可惜沒有任何資料給我們表明,1300年多前的這支隊伍,為了從內地抵達拉薩,到底準備了多少牲畜、多少糧食,又有多少牲畜和行者在途中永遠地倒下。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這群1300多年前的古人的旅途,絕對不會比5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更輕鬆。

1300多年前的古人和50多年前的先輩,他們的腳印隔了漫長的時空重疊在一起,他們所經行的那條道路,人們習慣地把它稱為唐蕃古道。這是一條已然退隱進了典籍和傳說的蒼茫古道。

1300多年前,當中原大地上經過幾十年戰亂,終於化蛹為蝶般地從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的廢墟中,橫空出世地崛起了一個偉大王朝——大唐;當時的青藏高原,也有一個王朝以同樣令人驚訝的速度崛起,那就是第32代讚普鬆讚幹布建立的吐蕃王朝。雄才大略的鬆讚幹布在大相(相當於首相)祿東讚等人的輔佐下,不僅統一了雪域各部,還擊敗了近鄰吐穀渾,從而使勢力擴展到今天的青海和甘肅,直接與唐朝對峙。就像兩個巨人總是相互警惕一樣,兩個強大的政權注定要發生一些摩擦。但摩擦的結果卻令人意外——和親。當鬆讚幹布派遣祿東讚前往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第二次求婚時,兩個強大政權之間多年來的對壘真正化幹戈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