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邊地風光(4)(2 / 3)

後來的故事盡人皆知:唐太宗同意了鬆讚幹布的求婚,但他自己並沒有適齡的女兒,於是封宗室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為文成公主,將她許配給鬆讚幹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告別父母之邦,在李道宗的陪同下,動身前往邏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薩。

那是一次皇恩浩蕩的遠行。在經過長時間的充分準備後,文成公主一行帶著大批衛隊、侍女、工匠、藝人和大量綢緞、典籍、醫書、糧食等嫁妝,從長安迤邐西行,經甘肅,到青海,過日月山,經大河壩,到達黃河源頭。為了保障公主一路順風,唐太宗命令沿途官府修路架橋,造船製筏,以至於公主所經行的路途上,星羅棋布地留下了數以百計的遺址。當文成公主逆著猛烈的天風抵達柏海——今天的紮陵湖和鄂陵湖時,她還沒見過麵的未婚夫,剽悍的鬆讚幹布已經在這裏等候多時了。他們在這個風景絕美之地完婚後,繼續往邏些方向前進。這是一次以政治和外交作大背景的愛情之旅,他們花費在路上的時間超過了一年——民間傳說是三年,估計有所誇張。數以萬計的人馬綿延數十公裏,爬雪山,涉溪流,越沼澤,穿原野,那些亙古無人煙的荒原第一次有了人類的腳印。

以文成公主進藏為標誌,在此後大唐存立的兩百多年間,雖然吐蕃和唐朝這對甥舅之國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過騷動甚至戰爭,但和平才是主旋律。和平帶來了和諧,和諧帶來了雙方日益密切的交往。這交往,既有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更多的則是民間與民間的。因此,在以後的兩百年裏,無數隻人類和牲畜的腳印重複著文成公主的腳印。在文成公主曾經走過的茫茫高原上,信使、僧侶、商人、武士、遊俠、旅行家、投機分子……形形色色的人像接力般地來來往往。猶如魯迅說過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於是乎,在東起長安(今西安),西抵邏些(今拉薩)之間,一條道路漸漸成形,這就是被我們稱為“唐蕃古道”的那條大唐和吐蕃之間的大動脈。

隨著大唐帝國的煙消雲散和吐蕃王朝的日趨式微,繁華一時的唐蕃古道漸漸褪去了往日的神光,這條道路兩旁曾經商旅如雲的城鎮開始沒落,驛站開始傾覆,古道開始被大半年裏總是飄不完的雪花掩埋。今天的唐蕃古道,除了一些零星的路段還能看出當初如大唐一樣的恢弘與大氣外,大多數路段都隱進了曆史的塵埃。

因此,搜遍各種典籍,我們大致可以還原出當年唐蕃古道的線路:

唐蕃古道從大唐帝都長安出發,沿渭水北岸越過作為陝甘兩省界山的隴山後到達秦州(今甘肅天水),溯渭水繼續西上越鳥鼠山到臨州(今甘肅臨洮),從臨洮西北經河州(今甘肅臨夏)渡黃河進入青海,再經龍支城(今青海民和柴溝北古城)西北行到鄯州(今青海樂都)。按傳統習慣,以上稱為唐蕃古道東段,這一段,全都在唐王朝境內,也是自從漢代以來由中原進入河湟地區的經典路線。從鄯州開始直到邏些,算是古道西段。古道經鄯州抵西寧,再到臨蕃城(今湟中哆吧),沿羌水(今湟水南源藥水河)經石堡城(今湟源石城山),越赤嶺(今日月山),涉尉遲川(今倒淌河)至莫離驛(今共和東巴),再經大非川(今共和切吉草原)和那錄驛(今興海大河壩)過瑪多黃河沿,越紫山(今巴顏喀拉山)、渡犛牛河(今通天河),穿玉樹地區,過當拉山(今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繼續沿今天的青藏公路經羊八井到邏些。也就是說,在西段的古道線路中,從西寧到玉樹和從那曲到拉薩這兩段線路大體上沿今天的青康公路和青藏公路行進。

打開地圖略一端詳,我們就能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位於青海、西藏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帶的玉樹,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座重鎮。但如果要選擇從西安到拉薩的直線距離,則玉樹遠離了這條直線,而唐蕃古道之所以彎曲到玉樹,很大的原因在於:這裏水草充足,物產豐富,可以給行進中的旅人和他們的牲畜必要的補充。想想吧,對那些動輒以一年半載的時間在路上行走的古代旅人來說,當他們翻越了白雪皚皚的唐古拉山或是渡過了急浪排空的通天河,人困了,馬乏了,而前方的路卻依然無休無止時,突然出現在群山之中一個小壩子上的玉樹州府結古鎮,是一個多麼巨大而有效的安慰——困了的人可以得到休息,乏了的馬可以得到休養,吃飽喝足後再美美地睡上一覺,前麵的路或許就不再那麼坎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