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文成公主對和親相當積極,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她為何要在動身之前做如此充分的準備,她能夠想到的,或者說當時大唐能夠提供的,她都一一帶上了——從人到物,從精神到物質。一本藏族的史料上說,文成公主當做嫁妝帶往雪域高原的東西包括:“諸種府庫財帛,金鑲書櫥;諸種金玉器具,諸種造食器具,食譜,玉轡與金鞍;諸種花緞,錦,綾羅與諸色衣料二萬匹”,以及“四百有四醫方,百診五觀六行術,四部配劑術,書典三百有六卷,術數書三百卷”,也就是說,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僅有隨身用的物品,更多的是一個強盛帝國的文化和經濟的方方麵麵。對文化相對落後的吐蕃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空前的文化輸血,而文成公主,正是那個主持輸血的醫生。
出於對文成公主的感激,她的名字和事跡才會被藏區人民念叨到今天。前麵說過,玉樹地處唐蕃古道中心,鬆讚幹布在玉樹以東不遠的柏海迎接了文成公主後,他們在此成親並略作休整。在翻越巴顏喀拉山後,他們抵達了玉樹,因為喜愛玉樹的美麗風景,他們在這裏停留了整整一個月,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大量遺址和遺跡。
車出結古鎮,溯通天河的一條支流巴塘河行駛大約20公裏後,公路拐進了兩列山脈之間的山穀。一條清澈的溪水帶著雪山的寒意從峽穀深處淙淙流出,這就是勒巴溝。進入溝內一段距離,一座外觀呈褐紅色的廟宇依山而建,這就是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廟的來曆,當然和文成公主有關。據說,文成公主和她親愛的夫君鬆讚幹布先生抵達玉樹後,一則對玉樹這個美麗之地很喜歡,二則慶幸自己有驚無險地翻越了險峻無比的巴顏喀拉山。信佛的文成公主認為,這都是佛的保佑。在玉樹停留的一個月裏,她請求鬆讚幹布在勒巴溝口的懸崖上雕刻了九尊佛像。幾十年後,她的後輩,另一位叫金城公主的女子循著她的足跡前往邏些和親時,必然地途經此地,恰好也在此休整。金城公主發現文成公主遺留下來的九尊佛像已經被風雨侵蝕得不成樣子,便令人加以修繕,並在佛像上修築了一座廟宇,將廟命名為文成公主廟。
今天的文成公主廟裏依然是那九尊高大的佛像,正殿的蓮花座正中,是一尊七八米高的主佛像。佛像頭戴朝冠,兩耳佩有垂至腮邊的金環,五官端正,眉目清秀,雙手垂放腹前,雙腿盤坐,神態端莊穩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佛像身著唐朝風格的盛裝。佛像頭頂上方刻有梵文六字真言,頭頂後部嵌有象征“光明普照、佛慧無量”的五彩光環。在主佛像的兩側,各有四尊高約4米的小佛像立在小蓮花座上。這8尊小佛像,個個手持寶物。有的捧蓮花,有的持金剛杵,有的舉牡丹,有的托寶瓶,有的端如意碗,有的握七星上方劍,姿態各異,形象逼真。佛像兩邊,從上至下雕有三尺寬的藏式花邊圖案,與佛像群渾然一體。
文成公主廟大堂的東西牆壁上,是巨幅的壁畫,壁畫描繪的內容,是當年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千裏迢迢抵達玉樹時,如何受到當地藏族頭人和民眾的熱烈歡迎。一排火焰閃爍的酥油燈把廟內的光線弄得十分黯淡,反而襯托了佛像的高大神秘,也襯托了壁畫的古老悠遠。
前麵說過,文成公主廟位於勒巴溝。“勒巴溝”是藏語,漢語意為“美麗溝”。這的確是一條美麗動人之溝,不僅在於這裏有高原上少有的高大樹木,鬆柏間雜,簇擁在溝穀兩旁的山坡及公路兩側,更在於這裏除了文成公主廟外,還有大量自唐時起遺留下來的嘛尼石和十多處石刻。
當地人傳說,自從兩位公主進藏途經勒巴溝以後,藏族群眾為了紀念兩位公主,開始在溝裏堆放瑪尼石,並在懸崖上刻岩畫。溝內有十多處石刻,內容主要以佛像、菩薩、香客、瑞獸等為主。這些石刻上的人物,他們衣裙翻飛,形體豐,一望而知就是唐時風格。那麼也就是說,當地人的傳說和曆史的記載其實是一致的,那位叫李雪雁的公主的確到過這裏,這裏的確是離唐代最近的地方——你注視的任何一幅岩畫,任何一塊瑪尼石,它們都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兩位美麗絕倫的女人的目光,都曾經像你這樣注視過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