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邊地風光(5)(2 / 2)

在玉樹的一個鄉村,我看到了一台用來碾青稞用的水磨。史料記載,吐蕃在與大唐交往之前,還不曾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種便捷的器物。文成公主入藏時,順便也把製作水磨的技術帶到了雪域高原。1300年後的今天,它們仍然在默默地發揮作用。

伸進唐朝的探針

之所以在這篇文章裏把玉樹定位為離唐朝最近的地方,不僅因為它是唐蕃古道上承上啟下的一環,這裏有文成公主的太多遺跡,還在於這裏留存下來的死的或活的各種文物,它們像一根根從當代伸進唐朝的探針,為我們試探到了唐朝的深度和廣度。這些探針分別隱藏在玉樹的幾個細節裏。

在結古鎮東南數公裏的一座山峰上,有一座曆經滄桑的古寺,當卡寺。當卡寺創建於公元11世紀,1239年,蒙元勢力進入青藏高原,當卡寺被闊端一把火燒成了白地。此後,當卡寺又於明朝時期重建。由於在曆史上曾兩次毀滅,因此許多資料上對當卡寺的記載要麼很少,要麼幹脆付諸闕如。其實,當卡寺的重要之處有兩個,其一,它是有將近一千年曆史的古寺,其二,它是青海境內最大的白教寺廟。所謂白教,那是藏傳佛教的一個分支。在這座白教大寺裏,一種叫做嘉強的舞蹈,活文物般地為我們保存了一些據說源自唐代的蛛絲馬跡。

眾所周知,藏區的寺廟每遇有重大活動,除了吹法號和念經外,往往還有帶有宗教性質的舞蹈。當卡寺的僧侶在跳過本地傳統的白獅舞之後,總是要跳上一段嘉強舞。嘉強舞一般由17位身著漢族宮廷服飾的僧人共舞,據說這舞蹈就是從中原帶來的,而在藏語裏,嘉強的意思就是漢族舞蹈。有趣的是,嘉強舞除了在當卡寺舉行重大活動時跳外,其他時候,每逢該寺的大活佛出行,也總是由那17位身著漢族服裝的僧人開道。其情其景,頗有點類似於中原地區官員出行時的儀仗。關於嘉強舞的來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這是唐朝時從東邊的中原傳過來的,另一種說法是,當卡寺在明朝時出過一個大活佛,這位活佛被封為明朝的國師,是他把嘉強舞從明朝帶回來的。無論哪一種說法更接近真實本身,有一點都是不可否認的:嘉強舞是通過唐蕃古道從東到西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的。

嘉強舞舞蹈者的漢族服裝讓人想起了勒巴溝石刻上的唐人服裝,還有文成公主廟裏那九尊佛像的服飾,它們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興建的年代也不相同,但有一點卻不約而同,那就是服飾非常接近,顯然是深受內地文化的影響。試想,如果不是受到來自東麵的內地文化的影響,在一個幾乎純粹的藏區,如何會出現這麼多漢族文化的細節呢?雖然隻是幾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但它仍然以最直接的物證表明:唐蕃古道是一條通往唐代的隱秘之路,是一條聯結中原和西藏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走廊。當政治、軍事和經濟消退之後,文化的影響依然存在。與政治的陰謀或陽謀、軍事的征服或屈服、經濟的興旺與凋敝相比,浸入血脈的文化更能與時間拔河。

至於玉樹這座唐蕃古道上的重鎮,它在過去的年代裏所起的作用,甚至要超過今天。當那些穿鎮而過的行者風塵仆仆地走在鎮外的古道上,這座不動聲色的古鎮,它不僅見證了一段業已滄海桑田的曆史,它本身也在這份曆史的沉重中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凝重。

大學者亨廷頓認為,不同的文明之間存在著衝突,以大唐和吐蕃的對峙來看,他的說法似乎正確。但從唐蕃古道流轉千年的往事來看,他的論斷又不盡然。或許,不同的文明之間存在著的不僅是衝突,更多的其實是競爭,是競爭之後的彼此融合和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