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永恒回響——紅色歌謠九首(1 / 1)

馬主席來到咱南川

雷玉堂(農民)

馬主席來到咱南川,分窯分地搞宣傳。

山川紅旗一麵麵,窮人鬧紅杠矛杆。

惟鬧革命有出展,老百姓信任馬青天。

1935年5月

鬧紅

梁聚財 牛振邦(農民)

汾川來了馬青天,炭窯溝成立紅泉縣。

石村有了貧農團,窮人腰硬有靠山。

兒童團舞矛把武練,站崗放哨防敵頑。

能吃飽飯能穿暖,受苦人不忘馬青天。

1935年5月

讚馬文瑞同誌

梁玉彪(農民)

天晴雲散大地暖,馬文瑞來到臨鎮川。

百姓稱他是清官,愛憎分明是模範。

鬧紅分田搞土改,創建紅泉赤川縣。

開辟東區傳佳話,功載史冊名永傳。

(此民歌流傳於臨鎮鎮、雲岩、閣樓一帶)

1935年6月於石村

窮人不忘馬主席

王喜朝(農民)

馬主席是公家人,弄事處處為了民。

鬧紅百姓得解放,窮人過上好光景。

1935年6月

兒音團

牛夢林(農民)

娃娃都起來,加入兒童團。

人小有誌氣,鬧紅扛纓杆。

站崗查路條,送信跑得歡。

維護蘇維埃氣保衛新政權。

1935年6月於石村 牛文財提供

鬧紅搞土改

王德成(農民)

鬧紅搞土改,窮人都起來。

創建根據地,保衛蘇維埃。

1935年6月於石村後渠

馬文瑞是清官

牛振邦(農民)

馬文瑞是清官,革命來到汾河川。

宣傳鬧紅搞土改,帶領窮人打江山。

搞武裝、建政權,紅泉赤川紅旗豔。

建立黨組織,發展新黨員。

爭取團丁哥老會,氣打擊反動惡勢力。

成立農會貧農團,兒童團員把崗站。

紅槍會、赤衛隊,消滅土匪捉壞蛋。

維護蘇維埃,擁護共產黨。

發展教育,重視文化。

破除迷信,放腳剪辮。

有窯、有地、有吃穿,光景都棒尖。

紅色東區受苦人,不忘馬文瑞,銘記劉誌丹。

1935年7月於石村

團結有力量

石熙(農民)

縣衙人潮湧,怒聲震天響。

白玉孫喜堂,兆齡狄學章。

聲討舊製度,鼓眾抗稅糧。

衝進衙門院,揮擔舉刀槍。

嚇跑黃巡官,趕走劉縣長。

鬥爭得勝利,團結有力量。

1935年9月於紅泉縣金盆灣列寧小學,可見當時東地區紅色政權注重教育工作,學校還編了反映農民運動的鄉土教材。侯正國、邢克仁提供。

(作者生於汾川麻洞川玉家崖村,後遷居石村。此民歌是他當教師期間給學生編的課文,記錄了1933年甘泉縣臨鎮鎮一帶窮人不滿國民黨統治,在黨團組織領導下利用臨鎮逢集人多之機,發動一場以抗糧、抗稅為主的革命鬥爭史實。)

軍民情深

牛全銓(農民)

村裏來了一軍團,男女老少喜開顏。

玉彪玉堂和問祥,動員村民籌糧款。

成文率先騰窯洞,大院住下傷病員。

天寒地凍穿衣單,村人目睹心急煎。

趕納衣鞋做年飯,慰勞親人送溫暖。

官兵感激淚滿麵,軍民一家心相連。

隊伍整休又練兵,青年報名把軍參。

在村駐紮近一月,軍民情深值載念。

1936年2月於石村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