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戰後初期工黨的對蘇政策(1)(1 /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英國工黨無論是執政還是在野,都一直奉行和蘇聯友好的政策。可是,在戰後初期英國工黨執政期間,卻發生了重大轉變。它奉行聯美抗蘇的政策,把蘇聯當成主要敵人,成為美國推動“冷戰”的盟友,從而使戰時英美蘇三國大同盟走向崩潰。

英國工黨是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中的大黨之一,戰後它率先執政,對其它社會民主黨有很大影響;同時,英國又是一個大國,在外交上一直很活躍,在國際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了解英國工黨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對蘇政策,有助於我們了解整個民主社會主義的外交政策,而戰後第一屆工黨政府時期又是工黨在外交上最有作為的時期。

目前,國內學者對英國工黨的國內政策的理論實踐研究較多也比較全麵,但對其外交政策的研究卻甚少。英國工黨的對外政策是其民主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很有特色,它不以意識形態為準繩,而是把國家、民族的切身利益作為出發點。工黨外交政策有許多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可供我們吸取、借鑒,更值得我們去深入地研究。

一、戰後初期的國際政治格局與工黨對外政策

(一)戰後初期的國際政治格局特點和工黨政府的處境

1945年7月,工黨在大選中獲勝,贏得近1,200萬張選票,393個議席,以絕對多數執掌政權。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戰爭的結局已非常明朗。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打亂了原來的國際政治格局,戰後,出現了新的國際政治格局形勢。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特點是:

1.世界幾大強國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戰前,英、德、美、日、蘇等幾大力量並存,互相爭雄。而英國,憑借它所特有的許多優越條件,在群雄中占有明顯優勢,它的作為對世界政治有重大影響。可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戰敗,退出國際政治舞台;法國一蹶不振,無力參加大國角逐;英國的力量被大大削弱,地位一落千丈,雖然在大戰中它是三強之一,但是戰後,它已無力充當西方世界的霸主了,正如一位美國官員所說的:“大英帝國作為一個世界強國,已經完蛋了。”經過大戰,美國壯大起來。它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軍事、政治上都是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它在國際事物中越來越有影響,已開始取代英國原有的地位。美國自己也雄心勃勃,它要稱霸世界,至少也要成為西方世界的霸主。蘇聯在戰爭中雖然遭受巨大損失,經濟力量也遠遠不如美國;但是在戰爭結束時,它卻保存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成了歐洲最大的軍事強國。同時,由於蘇聯是第—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貢獻巨大,它在國際上的威望大大提高,政治影響增強。而且,蘇聯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使得蘇聯擁有英國所不可比擬的發展、潛力。此外,經過大戰,蘇聯領土有了很大的擴充,在大戰期間,蘇聯通過各種方式僅從西部鄰國就得到近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大戰結束後,蘇聯的這種活動並未停止。可見,經過世界大戰,隻有美國和蘇聯的力量得到了加強,成了世界大國。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發展,社會主義陣營逐漸形成。經過大戰,共產主義運動得到驚人的發展,尤其是在歐洲和亞洲這兩個主要戰區。1945年底,經過大動蕩的世界,在蘇聯邊界之外有組織的共產黨員已達1,400萬,而在大戰前夕最多隻有100萬或者更少;中國共產黨黨員從1937年的4萬增加到1945年的120萬;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有的已掌握了政權,有的正在奪權;意大利共產黨黨員從1943年的5,000猛增加到1946年的200萬;法共人數從1939年的30萬增加到1946年的近100萬;就連力量較小的英國共產黨也從1939年的1,800人增加到1944年的5萬人。戰後初期,出現了共產主義運動高潮,尤其是在東歐和東亞,先後湧現出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到13國,形成了一個強大陣營。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核心,使蘇聯顯得更強大,地位更重要。

3.民族解放運動興起,殖民體係開始瓦解。戰後初期,很多國家掀起了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約旦、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先後在1945年、1946年和1947年獲得獨立。這預示著民族獨立國家將大批湧現,殖民體係開始瓦解。這對老牌殖民大國英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使其原有優勢喪失,力量更加削弱。同時,民族解放運動也間接地支援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許多民族獨立國家向往社會主義,更加提高了蘇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