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戰後初期工黨的對蘇政策(2)(1 / 3)

其次,蘇聯在地中海東部和中東地區的政策,使西方對蘇聯的意圖產生了懷疑。伊朗和土耳其是戰略要地,曆史上一直是英俄爭奪激烈的地方。1941年,為了阻止伊朗親納粹勢力的發展,並把它作為西方援助俄國的一條通道,蘇聯和英國占領了伊朗,按當時協議規定,戰爭結束後半年內外國軍隊全部撤出伊朗。戰爭結束後,英國軍隊撤出伊朗,而蘇聯卻沒有按規定撤出軍隊,而且還幹涉伊朗內政。在土耳其,蘇聯施加壓力,要求土耳其同意修改有關達達尼爾海峽的蒙特勒協定,要求把幾個邊界地區割讓給蘇聯,還要求它簽訂特別條約,並租借海峽沿岸的陸軍基地。貝文認為,俄國正在損害英國的利益,它要趁英國戰後衰弱之機去促進大英帝國的瓦解,還要去填補由此而造成的力量真空。

再者,東歐形勢的變化使西方和蘇聯的矛盾更加激化。在戰爭期間,東歐國家的共產黨力量得到大發展。戰後,很多國家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政權,走上了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貝文認為這是蘇聯在推行把斯大林主義的政權強加於東歐的政策,這是對雅爾塔協定的粗暴踐踏。他還認為俄國有擴張到東歐的野心,俄國把東歐看成了是它的正當的勢力範圍。

除上述幾點外,我們還須注意到:第一,貝文認為蘇聯正在推行一種擴張政策,這種政策是由蘇聯的“曆史性的民族野心和其共產主義信條”決定的;蘇聯的這種政策不僅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威脅,而且對世界和平的整個剛出現的結構造成威脅。第二,貝文並不認為蘇聯領導人要打仗,不認為蘇聯正為戰爭作計劃。但是他認為蘇聯領導人可能控製不了他們的“完全損害無戰爭狀態”政策的結果,控製不了他們已開動起來的力量。因此西方必須始終為之作好準備。第三,貝文決心挫敗他所看到的俄國要暗中破壞不穩定的戰後平衡的企圖。但是英國物力不足,靠她自己不能阻止俄國的擴張,因此,貝文不得不到其它地方尋找力量以抗衡俄國的力量。

(二)工黨政府新的對蘇政策的製定和實施

麵對迅速變化的國際形勢,工黨政府選擇了什麼樣的外交政策呢?當時許多工黨後座議員提出“第三種力量”的觀點,要使英國成為介於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平衡力量。貝文拒絕了它,他走了聯美抗蘇這條道路,因為他認為歐洲民主沒有美國的最緊密支持就不能生存。

1945年8月20日,貝文在下院發表演說,聲稱工黨政府不會改變上屆丘吉爾政府所擬定的外交政策。那麼丘吉爾擬定的外交政策是什麼呢?這就是所謂的“三環外交”。1944年5月24日,當時任首相的丘吉爾在英國下院發表了題為《世界局勢》的演說,他提出了“三個偉大實體的計劃”。他說;“我確信:我所提到的這些偉大的實體——英帝國、一個真正聯合起來的歐洲概念、同美國的友好關係——決不會妨礙世界組織的總目標。……我希望和祈求這一切都可以建立起來。”1948年10月9日,丘吉爾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正式提出“三環外交”的概念。“三環”中關鍵的一環是與美國保持“特殊關係”,借助美國的力量抗衡蘇聯。“聯美抗蘇”是戰後初期英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工黨政府不僅製定了這個政策,而且還把它付諸實施。貝文在貫徹這個政策上主要采取了三個步驟的措施:

1.推動美國實行“遏製政策”

大戰結束後初期,美國對英國的反蘇政策一直抱冷淡態度。按照羅斯福的設想,戰後仍要保持同蘇聯合作,在蘇聯的幫助下創建一個“民主和平的世界。”他相信俄國人沒有“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羅斯福在臨終之前一小時還給丘吉爾寫信:“我願盡可能縮小蘇聯問題的意義”。杜魯門上台後,並未表現出有改變外交政策的意圖。英國曾提出一係列建議,要求在俄國人到達之前占領維也納、布拉格和柏林,但都遭到美國的拒絕。在德國投降時,西方盟國部隊已超過同俄國人達成協議的界限一百多英裏,1945年5月11日,丘吉爾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力主英、美軍隊繼續駐紮在其所到達的最前線,不應後撤。然而,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卻不顧丘吉爾的忠告,讓給蘇聯占領軍一塊長400英裏,寬20英裏的地盤,失去了西方盟國同蘇聯就東歐和中歐命運問題進行談判時唯一的一張王牌。

美國的這種冷淡態度使貝文處於很困難的境地:一方麵,他感到如果美蘇的戰時蜜月繼續下去的話,英國就會受到冷落;另一方麵,公開出來反對俄國隻能有助於堅定美國對英國陰謀的懷疑。為了解決這個困難,他采取了一個雙管齊下的政策:在軍事上,堅守反俄戰線,直到美國準備進入這個突破口;在外交上,說服美國領導人,使他們認識到羅斯福的理想是建立在危險的幻想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