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戰後蘇聯對世界形勢的估計容易使人產生誤解。1946年2月9日,斯大林發表演說,指出:馬列主義的原理沒有過時,因為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會造成極大的混亂。這將使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兩大敵對陣營,進而打起仗來。隻要資本主義製度還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蘇聯人民必須對30年代的往事重演有所準備,即必須發展基礎工業,削減消費品的生產……和平是不會有的,國內的和平、國外的和平都不會有了。這番話講的雖然是眾所周知的馬列主義原理,無可非議,但是在剛結束了戰爭浩劫的歐洲,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好象蘇聯好戰,美國自由派領導人物之一,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說,斯大林的話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書。” 這雖然是聳人聽聞,但卻有很大煽動性。不到一個月,3月5日,丘吉爾就發表了富爾頓冷戰演說,這被看作是對斯大林講話的回敬。
第三,蘇聯在東歐的政策也有不當之處。戰後,東歐國家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曆史的必然。但是各國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道路,有獨立自主的權力。但是蘇聯的一些作法使人感到它是在強製推行自己的模式。南斯拉夫因走自己的道路而受到蘇聯的打擊。這很容易給人留下說蘇聯在把東歐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把柄。當然蘇聯這樣做有它自己的理由,斯大林曾說:“蘇聯為了保證自己將來的安全,力求在這些國家內能有對於蘇聯抱親善態度的政府,試問,這有什麼奇怪呢?” 這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是很服人的,因為人們會問:(1)安全要求蘇聯鄰國有一個親蘇政府,那麼和蘇聯親善的標準是什麼呢?(2)如果蘇聯認為某個政府不親蘇,那麼蘇聯就可以采取措施改變它嗎?(3)如果蘇聯的安全需要波蘭、匈牙利親蘇;那麼波蘭、匈牙利的安全也應該要求有親波蘭、親匈牙利的奧地利和德國政府嗎?所以西方認為斯大林的說法是一個危險的論題。
從上述可見,蘇聯的許多做法和政策在當時渴望保持和平的歐洲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英國工黨正是抓住了人民的這種心理,推行反蘇政策,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樹立自己的和平衛士的形象。當時工黨政府推行反蘇政策,在英國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反對,除英國共產黨和部分工黨左翼分子反對外,大多數人都是擁護工黨政府的外交政策的,1950年大選工黨再次上台執政就說明了這一點。
(三)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是英國工黨政府推行反蘇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
1.工黨在意識形態上一直和共產黨相對立。工黨雖然也自稱信奉馬克思主義,但是卻反對馬克思的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共產國際成立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分成兩大派,一方是共產黨,另一方是走改良道路的社會民主黨,工黨屬於後者。在共產國際時期,這兩大派一直是勢不兩立。工黨雖然主張同蘇聯友好,但並不讚成蘇聯的許多對內對外政策,在1922年柏林會議上,麥克唐納抗議布爾什維克鎮壓孟什維克。他還參加了孤立第三國際的活動。同樣,共產國際也把工黨看成是資產階級政黨,在共產國際影響下,英國共產黨也時常奉行敵視工黨的政策。1924年,“季諾維也夫書信事件”使工黨政府在大選中慘敗而下台。現在雖然已搞清楚所謂的“季諾維也夫的信”是一個陰謀,但它卻從側麵表明了共產國際和英國共產黨對工黨的態度和政策。1928年,英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指使下,推行一種十足的宗派主義的所謂新政策,放棄了原來的“聯合陣線”的策略,指責工黨領導人及其成員為“社會法西斯分子”。二戰期間,在國際上英蘇合作的同時,國內工黨和共產黨也進行了合作。1945年大選時,共產黨支持工黨上台執政。以後,英蘇關係惡化,工黨和共產黨也由合作轉為敵對。在外交問題上,英國共產黨完全站在蘇聯的立場上。1947年英共響應新成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倡議,把艾德禮和貝文看作是帝國主義的忠實支持者。意識形態上的對立肯定要影響到外交政策。在工黨的心目中,英國共產黨不過是蘇聯的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