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戰後初期工黨的對蘇政策(3)(3 / 3)

2.蘇聯在工黨人士心目中留下了不民主的形象。戰後初期這種形象並沒有改變。英國工黨雖然不讚成暴力革命,但它對十月革命是同情的,它覺得蘇聯畢竟是工人階級掌握政權,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可是,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的許多作法損害了它自己在國際上的形象。全盤集體化運動,肅反擴大化,黨內的殘酷鬥爭,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以及二戰前夕蘇聯同希特勒德國的外交活動給人們留下了很壞的印象。尤其是以民主、自由為追求目標的工黨人士,他們更是覺得蘇聯沒有民主,是專製暴政,和法西斯主義沒有什麼兩樣。二戰後,許多東歐國家都按蘇聯模式建立了政權,工黨人士認為這是蘇聯在強製推行它的製度,是在踐踏民主和其它民族的自由,同時也違背了波茨坦協定。

3.工黨和蘇聯在感情上存在隔閡。二戰前,工黨一直是奉行同蘇聯友好親善政策的,可是並沒有換來蘇聯的感情,蘇聯一直是把工黨和保守黨等同看待。對1924年工黨政府同蘇聯建交這一壯舉,蘇聯的評價是:“英國統治集團不得不承認反對蘇維埃計劃的破產。” 1945年工黨大選勝利取代保守黨執政,蘇聯並沒有表現出有要把工黨政府和保守黨政府區別對待的意思。二戰期間和戰後初期,在英、美、蘇三國之間,存在著很複雜的既合作又衝突的關係,然而英蘇矛盾一直大於美蘇矛盾,蘇聯十分清楚這一點,在很多場合,都是把英國當成主要敵手。工黨上台後,蘇聯並沒有因為它是左翼政府而改變對英國的態度。蘇聯的外交和宣傳攻勢,無論是在聯合國安理會還是其它地方,仍然是直接對著英國而不是美國。工黨政府在阿塞拜疆問題上支持了伊朗,為了報複英國,在希臘、敘利亞、印度尼西亞問題上向英國發難,而不是向美國發難。在德國,甚至直到1947年3月的莫斯科外長會議時,蘇聯批評和攻擊的主要目標是英占區而不是美占區。蘇聯的這種長期敵視工黨的政策傷害了工黨人士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黨放棄傳統的親蘇政策。

(四)英國經濟的衰弱決定抗蘇必須聯美

戰後英國經濟十分困難。還在大戰期問,英國在經濟上就對美國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1945年,大英帝國從美國租借的數量為1,082(百萬美元),而同期蘇聯從美國租借的數量為20(百萬美元);1942年,大英帝國租借4,757(百萬美元),而蘇聯為1,376(百萬美元);1943年大英帝國租借9,031(百萬美元),蘇聯為2,436(百萬美元)。可見,英美之間的經濟關係遠比美蘇之間密切得多。1945年8月21日,杜魯門總統宣布停止租借援助,英國朝野反應強烈,8月24日,英國首相艾德禮譴責美國突然終止租借法案的行為,並對下院說,美國這種行動已使英國麵臨嚴重的財政困境。與此同時,為解決財政困難,英國政府派經濟學家凱恩斯赴美借款,12月6日,英美簽訂財政協定,英國得到了44億美元借款。這件事表明,大戰結束後初期,英國是離不開美國的經濟援助的。經濟狀況決定了英國要想在歐洲抗衡蘇聯就必須聯合美國,單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第三種力量”的觀點是不現實的。

當然,英美之間也存在著很深的矛盾。二戰前,作為兩個首要的資本主義大國,它們在市場,勢力範圍等方麵存在尖銳的矛盾。戰爭使雙方結為盟友,美國在戰爭中給了英國大量的物資援助。然而在戰爭期間,美國和英國也一直矛盾重重,美國憑借自己的優勢在很多方麵排擠英國,拆英國的台,大有乘人之危之意。比如第二戰場問題,在這上麵的分歧實際上主要是發生在美英之間,美國人讚成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因為他們想要在西歐建立美國的影響,並削弱英國的地位。英國人建議在巴爾幹半島各國開辟第二戰場,因為他們企圖保衛他們在該區的利益,並且防止蘇聯的侵入。戰後美國更是乘大英帝國衰弱之機,處處插手,大有要繼承大英帝國遺產的態勢。英國由於有求於美國,所以不得不在很多方麵向美國讓步。1945年9月,美英在倫敦簽署石油協定,英國就對美國作出了重要讓步。12月6日的美英財政協定雖然使英國得到了44億美元的貸款,但卻要扣除償付租借法案物資款6億5千萬美元,此外英國還必須承擔許多義務。另外,美英在原子彈、中東等許多問題上都有矛盾和分歧。然而不管怎樣,英國同美國之間的矛盾遠遠小於它同蘇聯的矛盾。為了抗衡蘇聯,英國寧肯犧牲許多利益,做出很多讓步,以便換取美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