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美蘇作為僅有的兩個世界大國,存在著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它們之間的矛盾無疑是很深的。美國走上遏製蘇聯的冷戰道路主要還是它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爭奪世界霸權,反對共產主義發展的結果。美國對西歐,特別是英國進行經濟援助,參加北約組織,填補英國留下的空白也有它自己的外交意圖。但是英國的意圖和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杜魯門主義產生前是英國單槍匹馬地對抗蘇聯,在反蘇戰線上,英國是臨時主帥;待把美國推上帥位後,英國主動退居第二位,給美國當軍師,同時又是先鋒官。從馬歇爾計劃到北約組織建立,英國既是在幫助美國推行冷戰政策,同時又是在實現自己的外交意圖。英國是“聯美抗蘇”,而不是“隨美抗蘇。”
四、對戰後初期工黨外交政策的評價
(一)國際社會對工黨戰後對蘇政策的各種評價簡析
對於英國工黨政府戰後初期所推行的反蘇政策,國際社會評價不一。評價者從不同的利益、立場和觀點出發,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
蘇聯是英國工黨政策的直接承受者,這一政策給蘇聯的各方麵利益帶來了很大損害。蘇聯對這一政策是持完全否定態度的。在蘇聯看來,工黨政府和保守黨政府是一路貨色,都是英國統治集團。蘇聯認為:工黨政府推行反蘇政策是背叛了自己在執政前向選民許下的諾言,拋棄了他們的維持同蘇聯友好關係的莊嚴義務;戰後,工黨領導人多次公開所做的願意鞏固和蘇聯的友好關係以及發展合作的表示,隻不過是為了籠絡廣大英國人民群眾,以爭取選票。蘇聯承認戰後初期英國“比美國更快地斷絕了戰時所奉行的同蘇聯合作的政策”,“在戰後初期,美國反對蘇聯的決心比英國還小”。 蘇聯認為,在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在對蘇聯關係上采取的是“實力地位”政策,他們打算利用蘇聯在戰爭年代的嚴重軍事和經濟損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要迫使蘇聯放棄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並向英國和美國請求經濟援助。1947年1月,工黨政府向蘇聯政府提出了延長1942年英蘇條約有效期的建議,蘇聯認為這隻不過是工黨政府所采取的掩飾其所實行政策本質的手腕。工黨政府所采取的“第三種方針”實際上是敵視蘇聯和其他民主國家的政策,而這種政策和美國所推行的政策是完全一樣的。在反蘇問題上,工黨領袖充當了美國的奴才的角色。
英國共產黨的評價和蘇聯的相近,1951年英共綱領中寫道:工黨政府“並沒有履行跟社會主義國家友好的諾言,反而強迫我們與勞工的死敵——美國的銀行家和商人——締結同盟,準備向那些工人已掌握政權的國家作戰。……在帝國主義的外交政策上,它跟保守黨和美國大資本家攜手,這種政策,正在毀滅英國”。“工黨政府與美帝國主義結成戰爭集團,反對社會主義的蘇聯、新中國,人民民主國家,以及為民族解放和獨立而鬥爭的殖民地人民。”“它把英國賣給了美國大資本家。”“工黨政府犧牲人民的社會需要,強行毀滅性的重整軍備計劃,準備新戰爭。”
工黨政府對自己的政策是持完全肯定和讚揚態度的。“在工黨統治5年之後,黨宣布在她的領導下,英國又重新獲得了它在西方世界中的精神地位,並贏得了億萬非洲和亞洲人民的信任。通過在她與其它國家人民的關係上應用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工黨政府正使英國成為公正和社會進步的象征。如果她再次取得政權,工黨將繼續為和平實實在在地工作。” 工黨認為她的外交政策目標是拯救世界和平,她實現了這一目標,她的政策防止了一場新的大戰,或者說防止了一場新的俄國戰爭。“1945年至1948年間,貝文在和平方麵的成就,簡直可以和1940年至1941年丘吉爾在戰爭方麵的成就相媲美。”“貝文個人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幫忙去引導美國,走進這個真空地帶來;還在於他運用外交上的威嚇,抵抗蘇聯向這,裏的擴張,一直到美國負擔起應盡的責任為止。” 貝文為英國所製定的外交戰略實質是使英國在新世界秩序中起到如下的雙重作用:一方麵是利用美國的廣泛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去保衛“自由世界”,以便保持兩大敵對陣營之間的均勢;另一方麵,運用英國的溫和、實用主義和外交技巧來教育並約束美國,緩和其對世界力量的運用,以便防止兩個大陸巨人之間的致命的意識形態爭吵由逐步升級到武裝衝突,最後把世界投入第三次世界大戰。工黨還認為完成這種拯救世界和平的重任非工黨莫屬。“隻有—個工黨政府才能阻止兩大世界集團的趨向;隻有一個工黨政府才能尋求不僅同美國,而且還同蘇聯之間的真正友誼。”工黨領導人堅持認為推行反蘇政策並不排斥同蘇聯的友誼,相反,會使得這種友誼建立在真正平等、合作、友好的基礎上。“建立西方聯盟”,“和所有西方國家的緊密合作,並不是一種排他性的友誼,而是一種包括一切的友誼。”貝文說他想象不出有什麼情況能使英國和蘇聯走向戰爭。”他說:“隻要我擔任這個職務(外交大臣),我就決不會讓一個黨有任何進攻俄國的企圖、謀略、軍事聯盟和防衛安排”。貝文“曾使出渾身的解數去獲得俄國的好意與合作,隻是到了1947年中期才無可奈何地放棄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