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是兩種截然對立的態度和評價。蘇聯和英國共產黨的態度雖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觀事實,但很顯然是有政治傾向性的。英國工黨政府的評價雖然表白了自己的主觀願望和動機,但卻大有褒揚自己的外交政策、自賣自誇之意。上述幾種評價都缺乏客觀性,不夠實事求是。
當時,在工黨政府推行聯美反蘇政策的時候,在工黨內部並不是沒有爭議。當時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有三類:第一類是徹頭徹尾的和平主義者,他們主張放棄軍備。這種主張完全脫離實際,在二戰後初期那種國際環境下,完全放棄軍備是不符合英國民族利益的。第二類是一小批受極左派影響和控製的工黨議員和工會工作人員,他們對蘇聯的外交政策看不出有任何毛病,攻擊工黨政府參加北約等舉動是脫離了工黨的既定政策,是在實行曾遭受到它自己譴責的保守黨的敵視蘇聯的政策,這種意見明顯地過於極端,和蘇聯、英共的說法相近。第三類是工黨左派,他們主張創建一種由英國領導的介於俄國和美國之間的“第三種勢力”,他們認為貝文所推行的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反蘇親美的政策,這種政策顛倒了工黨所信奉的國際合作、國際無產階級團結的原則,拋棄了社會主義外交政策的概念。這派人勢力較大,其觀點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因為看起來這派的主張對英國更有利。但是如前所述,這是不現實的,它忽視了英國在經濟上對美國的依賴性和英蘇矛盾的尖銳性。左派在外交政策上曾和主流派多次交鋒,鬥爭激烈。左派發言人理查?克羅斯曼曾指責工黨政府“背離了政府的中心部分,”1951年,左派領袖安奈林?比萬和哈羅德?威爾遜因不同意政府的外交政策而退出政府,導致工黨政府的危機。對外政策的分歧是1951年工黨下台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工黨外交政策的幾個特性
要客觀地、全麵地、準確地評價戰後初期工黨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很困難的,因為一個外交政策的動機、後果和影響是很複雜的,然而我們仍然可以運用辯證的方法來把握它的主要特征,對之作出基本的評價。如果我們以對蘇聯政策為中心,縱觀整個戰後初期工黨政府的外交政策,我們就會感到工黨政府的外交政策有如下幾個特性:
1.民族性。如前所述,工黨政府製定外交政策,特別是對蘇政策的主要動機就是維護民族利益。因此這個政策能夠得到英國大多數人的擁護和支持。雖然工黨政府在製定和實施它的對蘇政策時曾遇到過來自本黨內部“左派”的阻力,但是當時在工黨內部和整個英國反對這個政策的畢竟還是少數。當議會就克羅斯曼提出的修改工黨政府的外交政策的修正案進行投票時,工黨政府的政策以353對0票通過,“左派”投了棄權票,保守黨投了工黨的票。在議會就英國參加北約問題進行投票時,工黨政府的參加北約的提案以333票對6票順利通過。反對者僅僅來自於共產黨和曾被工黨開除出去的左翼獨立工黨。這表明工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廣大英國人民的利益。不是貝文政策的反對者,“而是貝文真正代表了廣大工黨支持者的意見,代表了他們對英國主權的依戀和他們對這個國家的工人階級福利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