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戰後初期工黨的對蘇政策(5)(1 / 3)

3.獨立性。有一種觀點認為,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工黨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在對外關係上,工黨政府完全是依賴、追隨美國,隨美國的指揮棒轉。這種看法不符合實際情況。戰後工黨的外交政策是有很強的獨立性的。前麵所述的工黨政府聯美抗蘇政策的實施過程就表明了這種獨立性和主動精神。如果我們把視野轉到外交政策的其它方麵,我們會發現這種獨立性更加明顯,並且不僅表現在和美國的合作上,而且還表現在和美國的對抗上。比如對待中國的態度,工黨政府和美國就大不相同。1948年秋,當美國積極支持蔣介石打內戰時,英國則冷眼旁觀。1949年4月,貝文宣稱如果有必要,將使香港成為“東方的柏林”。新中國成立後,工黨政府於1950年1月6日宣布予以承認,它是西方大國中最早承認中國政府的國家;被稱為西方國家打開同中國關係的破冰船。工黨政府認為:“盡管新中國政權是建立在共產主義原則基礎上的政府,但它畢竟是能為中國做點事情的唯一政權”。工黨政府“將繼續努力,在聯合國內解決中國的代表問題。”貝文保證:“英國政府盼望著這樣一天,在這一天,他們(中國人)將再次取得他們作為一個偉大力量的適當地位,英國政府將幫助他們完成他們的使命”。工黨政府還反對美國把中國視為蘇聯的衛星國,不讚成西方對中國進行幹涉的主張。1950年8月8日,英國駐北京使館的一份文件說:中國不是蘇聯的衛星國,與中國發展關係不必考慮蘇聯會作什麼反應。工黨政府不顧美國的反對和減少援助的威脅與中國進行貿易。朝鮮戰爭爆發後,工黨政府反對美國把戰火擴大到中國。艾德禮於1950年12月在與杜魯門會談時說:“我們一致認為不希望卷入一場與中國進行的大戰”,“英國政府不讚成與中國人進行有限的戰爭,假如這種戰爭是在中國疆土上進行的話。” 工黨政府還試圖勸說美國同意,一旦遠東實現和平,台灣即應歸還中國,並接納中國進入聯合國。1954年,艾德禮還率工黨代表團訪問了中國。

在朝鮮戰爭問題上,工黨政府雖然派兵參加了“聯合國軍”,但在許多地方和美國有分歧。在整個朝鮮戰爭過程中,工黨政府一直堅持把戰爭嚴格限於朝鮮半島,堅決反對美國把戰爭擴大到中國的企圖。當美國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時,工黨政府反對美國在台灣海峽製造危機。堅持認為台灣問題是中國問題的一部分。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鼓吹進攻中國大陸,封鎖中國海岸,並轟炸中國內地,對此貝文專門派特使赴美,要艾奇遜對麥克阿瑟的言論予以澄清,直到艾奇遜聲稱麥的觀點不代表美國政府為止。1950年11月,美要求英同意美飛機進入東北與中國空軍交戰,被英拒絕。11月30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威脅說美國將全力以赴遏製中國人,並明確表示不排除使用原子彈的可能。對此100名工黨議員聯名寫信給艾德禮,抗議美國搞原子威脅。12月4日,艾德禮飛往美國,極力勸阻美國不要使用核武器。工黨政府還迫使美國政府同意,如果麥克阿瑟進攻朝鮮以外的目標,將對其加以製裁。1950年7月,英國下院中的23名工黨議員提出動議,要求政府在朝鮮進行調停,促使美軍撤出台灣,接納中國進入聯合國。11月,工黨議員又提出動議,呼籲結束朝鮮戰爭。1951年1月11日,英國與加拿大、印度等國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決議案,美國迫於輿論壓力,表示支持該決議案。這期間,貝文也敦促美國與有關方麵進行停火談判。

在核武器問題上,工黨政府和美國也存在矛盾。美國想壟斷核技術,不讓英國搞原子彈。英國並未聽從美國的擺布,1946年,工黨政府決定製造原子彈,1952年原子彈試驗成功。這使英國在外交上的地位大大提高。

從上述可見,工黨政府在外交上並不是完全依附於美國的。無論是同美國合作,還是同美國鬧獨立性,它都是從英國自身的利益和工黨的主張出發。用工黨自己的話說,他們走的是“第三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