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戰後初期工黨的對蘇政策(5)(3 / 3)

(三)工黨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礎仍然是民主社會主義

工黨戰後初期的對蘇政策,與戰前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並且它的整個戰後外交政策具有兩麵性(消極性與進步性)和矛盾性的特點。對這種轉變和特性如何認識呢?能否說工黨背離了其傳統的外交政策目標呢?或者說工黨外交政策理論基礎和實際運用之間不一致呢?還是象亞洲社會黨人說得那樣:對內是社會主義,對外是帝國主義呢?都不是。我認為:工黨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前後是一致的,都是費邊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工黨外交政策的實際運用和理論基礎也是不矛盾的。造成上述前後對立,以及兩麵性和矛盾性的原因完全是由民主社會主義理論本身的特征所決定的。

首先,走“第三條道路”。工黨和其它社會黨人聲稱:民主社會主義是居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它來說,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當然是被詛咒的東西”,“工黨不主張一個民族剝削另一個民族,正如不主張人剝削人一樣”; 而共產主義又缺乏民主,是一黨專製,也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主要壓迫形式。唯一能取代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選擇就是民主社會主義。這種“第三條道路”表現在外交事務上,就是他們處處想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體現自己的獨立性,注意提出自己獨特的主張和方案。

其次,民族主義。每一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的基本目標都是在本民族國家內掌握政權,他們都把維護自己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國際主義、國際合作和民族利益相比則是第二位的。工黨自己聲稱它是—個國際主義的政黨,它的“社會主義的對外政策旨在創造使世界擺脫貧困、壓迫和戰爭的條件。”但是,“同時,英國也需要一個以促進我國人民和平安全為中心目標的防務政策”。 如果考察一下工黨的外交史的話,可以看出維護本國人民的和平和安全是其首要任務和中心目標。正是由於民族主義特征,才使得工黨在戰後初期采取聯美抗蘇的政策。在東方,同美國鬧獨立性,抑製美國的冷戰政策,對中國采取溫和態度,也都是從民族利益出發。

最後,實用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理論不主張統一的世界觀,不要求在處理問題的方法上嚴格一致,而是主張思想多元化,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社會的方法,還是宗教原則或人道主義原則,都是可取的。這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它的外交政策影響很大。它往往是隨機應變地解釋和運用民主社會主義的某些抽象原則。在這方麵,英國工黨最典型。戰前同蘇聯友好,是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原則的口號下;戰後反蘇、親美,也同樣是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旗號。出兵朝鮮,參加“聯合國軍”,號稱是為了和平,因為工黨政府認為朝鮮戰爭是蘇聯的“訛詐”陰謀;同樣為了和平,它又反對美國擴大戰爭。如果把這種實用主義態度應用到維護民族利益上,就更使工黨外交政策充滿矛盾現象,具有兩麵性。為了抗蘇,它強調“英美特殊關係”;為了維護在華利益,它又不顧美國的反對承認新中國;而為了不完全得罪美國,它同時又承認台灣政府。它在一些國家廢除殖民製度,是看到這些國家的獨立已是大勢所趨,為了維護在這些地方的利益,不得不采取較開明的政策;在能維持殖民製度的地方,它仍然極力維護之,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可見,正是這種實用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的特征才使工黨的外交政策具有兩麵性和矛盾性。並且使得它在走“第三條道路”時明顯地偏向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一方,而且也沒有成為“第三種力量”。

然而,不管怎樣,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仍然可以稱為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外交政策。具體點講就是以民族主義為基點的、實用主義為靈魂的、第三條道路為旗幟的民主社會主義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