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工黨與工會的特殊關係(1)(2 / 3)

1899年9月,工會代表大會召開年會,會上鐵路員工聯合會領袖托馬斯·斯蒂爾提和獨立工黨領袖哈代分別提出內容完全一致的議案,要求大會指示它的議會委員會邀請各地工會、合作社和社會主義團體的代表召開特別會議,製定增加工人議席的措施。經過激烈辯論,提案被大會通過。

經過數月籌備,1900年2月27—28日,來自各工會和社會主義團體的129名代表在倫敦魯德蓋特廣場附近的紀念館召開特別大會。哈代、肖伯納等著名社會主義者都出席了。大會的主要成就是宣布成立了“勞工代表委員會”,並規定其主要任務是促進和協調爭取勞工代表進入議會的計劃。據此大會否定了社會民主聯盟提出的“應在承認階級鬥爭,並以生產資料、分配和交換方式社會化為最終目的基礎上組建政黨”的議案。勞工代表委員會共12人,包括工會代表7人,社會民主聯盟和獨立工黨的代表各2人,費邊社代表1人。年僅33歲的獨立工黨黨員拉姆賽·麥克唐納當選為書記。起初,勞工代表委員會的產生並未在社會上引起重視,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才認識到: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之時,正是工黨誕生之日。

從上述勞工代表委員會的組成可以看出,工會在創建工黨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正因為如此,工會與工黨有著極特殊的關係,並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工黨。首先,在組織上,工會以集體名義入黨。在1918年以前,工黨不吸收個人黨員。工黨黨員在70年代時有680萬,其中集體黨員(絕大多數是工會會員)就占610萬。其次,工會的資助是工黨經費的主要來源,工黨中央約4/5和全黨約一半的財政收入來自工會。再次,在選舉上,工黨也依靠工會的幫助,工黨一半以上的議員由工會讚助,一大部分選票來自工會。最後,在工黨的各項重大事務中,工會都發揮著直接的作用,在1993年以前,工會在工黨的各個機構中的作用如下:(1)在工黨年會的選舉事務中,幾個大工會的票數約占總票數的2/3以上;(2)在工黨全國執委會中,工會代表占有相當大的地位,1993年全國執委會有28名成員,其中工會代表就有12人;(3)在選舉工黨領,袖和副領袖的選舉團中,工會占40%的票數;(4)在選舉議會候選人的選區一級選舉團中,工會也占40%的票數。

可見,工黨對工會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有人說工黨隻不過是工會在政治上的代表,工黨和工會本是一家人。在英國,工會與工黨素有勞工運動兩翼之稱,工會為產業翼,工黨為議會翼。工會以工黨為自己的“議會代表”,通過工黨發揮其政治作用;工黨則以工會為群眾基礎和力量的主要源泉。

二、工黨與工會關係的變化

在60年代以前,工會與工黨一直是密切合作、團結一致的。1945年大選後工黨上台執政,許多工會代表也隨之進入議會和內閣。曆來被保守黨和自由黨紳士們所把持的議會,突然出現了一大批衣著隨便,說話帶著濃厚地方口音的工會代,表。在392名工黨議員中,就有120人直接來自工會。由20人組成的艾德禮內閣中,有6人是著名的工會領袖。外交大臣貝文原是英國最大的工會——運輸和普通工人工會的主席,勞工大臣艾薩克是全國職工大會的主席,而教育大臣維爾金森則是全國店員工會的領袖。

在工黨執政前,全國職工大會也討論了戰後建設問題。1944年職工大會總委員會製定並發表了《關於戰後建設的中期報告》,其中主要內容和工黨競選綱領一致。雖然職工大會報告中還提出了工會參與企業決策與管理的要求,而這一要求在艾德禮政府時期沒能實現,但職工大會多數成員對艾德禮政府的改革是滿意的,隻有少數左翼工會表示不滿。

戰後初期,英國經濟極其困難,1947、1949和19 51年都發生了嚴重的國際支付危機。1948年以前,全國職工大會要求下屬各工會組織在工資談判中采取節製態度,以幫助工黨政府渡過難關。1948—1950年,工會又接受了政府提出的限製工資增長的收入政策。

1951年,工黨政府下台。全國職工大會對保守黨政府表示:隻要保持英國的混合經濟、福利國家、充分就業和集體自由談判等基本條件不變,它願意同政府采取合作態度。此時保守黨政府也注意同工會合作。然而,到了60年代初,工會與保守黨政府之間的矛盾開始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