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黨政府還有意識地引導輿論就工會問題進行辯論,把工會問題放在政治背景中,指責左翼工會分子是國家的“內憂”,民主製度的敵人。政府大肆宣傳1974年和1979年工會罷工給社會造成的損失,引起公眾對工會的不滿。19 84年煤礦工人大罷工在輿論方麵就相當孤立。
經過保守黨政府的打擊,工會在社會中的作用下降,會員人數明顯減少。1979年底屬於工會的工人為1,330萬,但到1985年底這一數字降到1,070萬。1984年煤礦工人大罷工是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鬥爭最激烈的一次,然而卻遭到極慘重的失敗。工會運動進入低潮時期。
在這期間,工會與工黨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工黨在大選中的失敗對工人運動本身是個打擊,按說工會應該吸取教訓,同工黨重新聯起手來。可是1979年以後工黨和工會內部鬥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工黨這方麵是左翼掌握了領導權,而全國職工大會的領導權卻轉入了工會溫和派手中。工會和工黨左翼之間曆來存在工資第一還是社會主義目標第一的矛盾。在工黨左翼當權,黨內極左派勢力活躍的情況下,職工大會領導人注意拉開同工黨的距離,強調自己的任務是進行經濟鬥爭,拒絕卷入工黨的政治活動。二者的矛盾和疏遠削弱了工會的地位和影響,也使工黨喪失了許多選民,使投工黨票的工會會員急劇減少。1964年大選中投工黨票的工會會員占工會會員總數的73%,19r4年降為55%,1979年又降至51%,1983年隻達39%。1964—1983年,英國職工大會的成員增加了200萬人,而投工黨票的工會會員卻減少了200萬人。1983年,工黨有工會集體黨員600萬人,在大選中投工黨票的工會會員隻有400萬人。而1983年投保守黨票的工會會員競高達會員總數的30%。
1983年大選慘敗後,工黨新任領袖尼爾·金諾克極力改善工黨同工會的關係,在共同反對撒切爾夫人的反工會法的鬥爭中,雙方加強了聯係。工會仍是工黨的主要基礎。
可是,在工會和工黨恢複了蜜月關係後,工黨仍輸掉了1987和1992年大選。接替金諾克任工黨領袖的約翰·史密斯又開始重新調整工黨和工會的關係。他認為工會在英國選民心目中的形象不佳,同工會保持過密的關係反而會嚇跑選民。他一方麵注意同工會拉開一定的距離,另一方麵又開始削弱工會在工黨重大事務中的權力和作用。1994年任工黨領袖的托尼·布萊爾繼承了史密斯的對工會的政策,在繼續削弱工會對工黨的作用的同時,注意同工會保持一定距離。工黨和工會的關係處於一種即不可分割、又若即若離的狀態。但是,不管怎樣,工黨和工會之間還是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
三、工會對工黨的財政資助
關於工黨的財政支出和國家對工黨的資助問題在保守黨一章已有所討論,這裏隻著重談一下在工黨的財政來源上工會所起的作用。
和保守黨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工黨財政情況的透明度相當高。保守黨和企業主的關係是非正式的、不公開的,因此也是不透明的。而有關工黨和工會的關係的情況卻隨處可以得到。工黨每年都公布它的賬目,盡管這不是法律所要求必須做的。工黨全國執委會每年都向年度大會提交報告,這些報告都要公開發表的。報告包含黨的各方麵的收入和支出賬目,其中,包括黨從工會、選區黨組織和社會主義團體所得到的收入。此外,每年工會有義務報告它的內部事務。據1974年頒布的“工會和工黨關係法案”第10條規定:工會要定期報告它的財產、義務及工作情況。該法案還要求:每一個工會都要向公證官提交有關它內部事務的年度報告。報告內容包括收入賬目、收支平衡賬單以及公證官可能索要的其它賬目。再者,任何一個人(包括非工會會員)都有權力索要一份任何一個工會的年度報告,而且公證官有責任允許公眾在他的辦公室裏審查這個報告。
工會對工黨的財政資助主要是通過工會政治基金來實現的。而工會政治基金有一個形成過程並受到多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