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工黨的領袖(1)(2 / 2)

在1978年的年會上,工黨通過了一項決議,設置全黨的領袖這一職位,並且黨的領袖就是議會黨團的領袖。這是工黨首次有了議會黨團領袖外的黨領袖這一概念。盡管對“新”領袖如何產生尚有爭議,但是在1980年以前,黨領袖仍然由議員選舉。

工黨1980年以前的領袖選舉製度同保守黨1965年以後的製度十分相似。兩黨在運用這種製度時都認為隻有議員才有資格充當領袖的候選人;進而,如果隻有議員能當候選人,那麼,選舉權都交給議員才是最合邏輯的。這種製度的優越性在保守黨一章中已有所討論。總的來講它是實用的、有效的。

工黨1980年以前的領袖選舉製度和保守黨現今所運用的選舉製度大體相同,所不同的有如下幾個方麵:

1.工黨的製度經曆.了更長時間的實踐和考驗。而且自1920年以後,同樣的製度和方法也適用於每年選舉工黨的副領袖和議會黨團的其他領導人。

2.工黨的製度明顯地不如保守黨的複雜。在工黨的製度中,沒有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勝者所得票數要比第二名多15%這一規定,也沒有在第一輪投票後可新增加候選人的說法。此外,工黨的製度更多的是不成文的,隻是在實踐中依慣例行事。

3.在工黨的製度中有這樣一條規定:在每一輪投票後,得票最少的候選人便自動退出競爭,不得參加下一輪投票。這一條被認為是一個弱點,因為這有可能把一個折中性的候選人趕出了競選圈子。而保守黨的製度卻給了這樣的候選人一個被重新認識、評價的機會。

4.工黨的選舉製度完全把選舉領袖當成了議員們的專利,而保守黨的製度卻明確規定了議員要參考議會外黨組織的意見。可是在另一方麵,工黨的製度中規定議員們在領取選票後可以在許多天後才交回,這就為議會外黨組織對選舉施加影響提供了機會,因為議員們都來自選區黨組織或工會,他們肯定會受到他所在選區黨組織或工會的壓力。實際上,在1980年的競爭中,所有的議員都被要求向他們所在的選區黨組織和工會透露他的選擇。這種法規和實際的脫節是工黨選舉製度中一個致命的弱點,這就為後來放棄這一製度播下了種子。

在70年代,工黨的黨內鬥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麵,工會和選區工黨日益要求擴大它們在黨內事務中的權力,他們對隻能間接地、非名正言順地對選舉領袖過程施加影響越來越不滿足,要求直接參與這個過程。另一方麵,黨內左右翼的力量對比發生明顯變化,左翼在工會和選區工黨中的力量大大增強,而議會黨團則主要是右翼的陣地。自1945年以來,黨的領導權幾乎一直為右翼所把持。左翼在感到自己力量已足夠強大後,便開始奮力爭奪黨的領導權。作為向右翼進攻並進而奪取領導權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改革選舉領袖的製度,剝奪議會黨團的選舉領袖的壟斷權。為此,一係列關於原有領袖選舉製度的缺點被發掘或編造出來,以便為廢棄這一製度製造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