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表現:
一、企業無營銷戰略
企業麵臨的營銷困局,首先是營銷戰略的困局。我曾經在山東一次講課當中,問一家出口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請問貴公司的營銷戰略是什麼?”結果他思忖良久,顧左右而言他,沒有正麵回答我。
這是為什麼呢?也許,這家企業有它自己的戰略,出於保密不方便告訴我,但也許隻是一個模糊但不清晰的戰略,他也理不出一個頭緒。但試問,一個連自己的方向和目標都不清晰的企業,它會有快速而持久的發展嗎?
二、目光短淺,缺乏戰略眼光
在很多企業的運行當中,不僅存在無營銷戰略的狀況,還存在目光短淺,缺乏戰略眼光的現象。戰略決定高度,一個鼠目寸光,靠著投機取巧而去做事的企業,注定是做不強、做不大、做不久的。
為什麼外資企業一進入中國,我們都大喊狼來了?因為外資企業往往戰略明確,規劃具體,穩紮穩打,不求冒進。很多外資企業在中國都是在賠了若幹年之後才開始盈利的,比如寶潔、可口可樂等等,他們稱之為“戰略虧損”。這些企業其實就是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他們先投入,再產出,不急於求成,采取滲透的策略,逐步將對手擠出市場。
而反觀本土的一些企業,很多都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沒有品牌意識,產品質量不穩定,僥幸心理嚴重等等現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企業慢慢地脫離了市場甚至被市場拋棄。
三、營銷戰略難落地,貪大求全,或四處出擊
一些企業有營銷戰略,但是卻很難落地。比如,有的企業貪大求全,本來產值或者營業額還不足一個億,就開始圖謀全國市場,到全國各地開分公司、辦事處,結果讓自己折戟沉沙,傷痕累累。這種四處出擊、貪大求全的行為,體現了企業營銷戰略的盲動。
案例:急於擴大版圖的“亞細亞”
鄭州原來有一家大型零售企業亞細亞,其廣告語“中原之行哪裏去,鄭州亞細亞”家喻戶曉,它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原非常紅火,如果它當時不垮掉,也許會成為今天本土連鎖零售第一品牌,可惜它倒掉了,並成為商業領域裏的一個失敗案例。它為什麼倒下去了呢?也許原因很多,但大家公認的一點是,它想一口吃個胖子,於是到處跑馬圈地,在全國開設了很多分店,導致管理跟不上,資金鏈斷條,從而把企業拖入了一個死胡同。
無獨有偶,2009年我到湖南株洲講課,從長沙黃花機場到目的地途中,我又看到了一家乳品企業打出的標語:“X年打造1000億企業”,很遺憾,千億目標還沒達到,這家企業就“出師未捷身先死”了。而經過了解得知,這家乳企的“非正常死亡”,除了政府的“推動”外,還跟這家企業好高騖遠,在發展當中,為了走得更快,盲目引進風險投資,最後被“活活逼死”有關,這不能不說是一出悲劇。
案例:從健力寶隕落看營銷戰略對於企業發展的意義
從營銷戰略的角度去反思我們本土的很多企業,對於它們的穩健發展,也許具有重大的借鑒或啟發意義。其實,無論是成功的企業,抑或是失敗的企業,他們都有一些共同點,比如,戰略上的缺位、迷失或搖擺,讓自己喪失了方向感,而沒有方向的企業,無論朝哪裏走,都是逆風的,翻船隻是早晚的事情。
健力寶就是戰略“多動症”的典型代表。它原本是民族品牌當中比較成功的一個典範,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紅遍大江南北。但後來它卻迅速垮掉了。擯棄其它的因素,比如,企業文化的迷茫、多品牌的失敗、營銷模式的敗局、流程管理僵化、組織架構不合理、團隊缺乏活力等等,單從長期營銷戰略來考慮,它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漂浮者”。健力寶以飲料起家,但是在李經緯時代的後期,就已經涉足房地產、保健品、白酒、體育、金融,因此造成核心業務的戰略性迷失,從而讓健力寶方向不再明晰。由於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太多的產業中去,也分散了主營業務,所以讓健力寶脆弱得猶如大海中的一葉小舟,終於經不住大浪的衝擊而沉到海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