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幸福·信仰·青春(2 / 2)

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讀者都能從中品讀出淨化自己心靈的語言,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可謂是社會各界人士擴展視野、終身學習的寶貴資源。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沉靜與幽雅某種程度上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稀缺品,現在和我們一起來靜靜聆聽這些哲人雅士智慧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吧!讓智者的思想重塑我們的心靈,打開那久違的燦爛天空!

盡管我們在編寫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難免失誤,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名校點擊

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創建於1898年,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被公認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亞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學之一。在中國現代史上,北大是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等運動的中心發祥地,也是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享有極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

北大被公認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同時也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理科、文科、社會科學、新型工科和醫科都是它的強項。北大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及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係列的重點大學,是國家“111計劃”和“珠峰計劃”重點建設的名牌大學,亦是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九校聯盟(C9)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成員。

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創辦於1898年7月3日。1912年5月15日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嚴複任校長。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長,對學校進行了整頓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學向近代大學轉變的基礎。抗戰後南遷,1937年9月,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後,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西南聯大解散,北京大學遷回原址複校,同年10月正式開學。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學。1951年6月,馬寅初教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第一任校長。1952年院係調整後,北京大學從北京城內沙灘遷到現校址,成為一所側重於基礎學科教學和研究的文理科綜合大學。

曆史上,北京大學有諾貝爾獎得主名譽教授1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2位(已故王選院士、徐光憲院士)、院士(中科院58名+工程院8名+第三世界科學院14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4位、長江學者119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3人、國家重點學科81個、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8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的數量20個、19個附屬和教學醫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亞洲最大的大學圖書館,現藏書1046萬冊,電子圖書及期刊逾7億冊。

如今,北京大學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大學,更是中國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北大理科、文科和醫科的國家重點學科數,均居全國第一。工科非常有特色,能源與資源工程、石油地質、核科學與技術、力學、測繪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景觀設計與建築學、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先進技術研究、應用化學、生物醫學工程、跨學科研究等都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全校共擁有國家重點學科81個,在全國高校中遙遙領先(比第二名多出32個),理學、醫學、工學、法學、文學、曆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齊全、分布平衡、協調發展。同時,北大的一級學科博士點數量亦居全國高校之首。

北大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目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56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4名,院士總數在國內高校中高居第一。北大還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11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3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4人;博士生導師逾1000人,上述指標均居全國高校第一。

北大是學術的聖殿,是科學家與學者的搖籃。從“新人口論”的提出,到牛胰島素的首次人工全合成;從我國第一台百萬次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設計,到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從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到微分動力係統穩定性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北大開辟的是一條奮進之路。2000年,北大納米中心“長江學者”彭練矛研究組發現了0.33 nm級別的單壁碳納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學家所給出的理論極限。這一成果與北大承擔的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研究一起,雙雙入選 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北大是唯一一所有兩項成果入選的學校。

多年來,北京大學培養了無數國內外優秀學子,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成為名副其實的 “世界”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