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有點兒小激動,我當時就和我的太太和女兒說了,我下一部小說,就寫駁船上的故事。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實現昭告天下的小說。
當然,對於河岸這部小說,你可有有很多解釋,都是可以的,關於河與岸,關於人性的掙紮,關於放逐,關於救贖,關於罪惡,關於解脫,關於文革,關於七十年代,關於父子關係……許許多多的關於,都可以解釋。
我唯一覺得比較珍惜的點是:我以前都是借用一個少年人的眼睛看人生,這一次我同樣借用一個少年人的眼睛,除了看人生,還要看社會,看世界……
我自己更喜歡的是,人在河流之上的那種無盡的來回、穿梭的這麼一個意象,這個意象是值得我追尋、渲染的。
對於這部小說的評價,我自己不好說,畢竟它所描述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事情,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會覺得比較隔膜,確實是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不過如果有興趣的話,我覺得會讓你觸摸上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清明上河圖的一角,我覺得是清明上河圖的一角,這個一角寫的怎麼樣,當然是要留給大家評價,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部小說是離我心目中的長篇小說最近的一次。我曾打過一個比方,一個作家看自己的作品,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盡管孩子都一樣,但總有一個孩子你會覺得他是最有出息的,我看《河岸》就是這樣。
談網絡文學
關於網絡文學的問題,我經常碰到,在網絡時代,這是必須要談的問題。對於網絡文學,我其實不是很了解,我最多接觸80後90後,這些比我更小的年輕人,我這個正在向叔叔伯伯邁進的人,自己雖然還覺得很年輕,但是很多時候真的我和他們站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我已經不再是青年作家了。
對於網絡文學,我覺得就好像中學生小學生的必須課一樣,所以網絡也好,網絡作品也好,我是在這種情況下去看的。我看完了結果總是證明了我一貫的判斷,我從來不相信族群這一說,不相信什麼80後,90後之類那種群體的概念,沒有你們是怎麼一回事,隻有你是怎麼一回事。我每幾年都要去上海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有時候在很多作品突然發現兩三篇我特別喜歡的作品,有可能隻是兩三千字,你會發現他寫的往往非常非常的傳統,非常非常的古典,一點兒也沒有所謂90後的那種奇裝異服式的修飾,沒有你想想中的那些東西。還有一種,不管他的思維方式也好,行文習慣也好,比如說那個囧字,我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寫成這樣?
我的一個清醒的認識,我覺得這些年輕人,在35歲之後會有一個分流,就像我們這一代的人,在大學裏都是一樣的文學青年,但是幾年過去後大多數都各奔東西了。文學從來留不住很多人,網絡文學也是,現在的網絡文學就像一種生產,它來的很突兀,形成了一個高潮,但是它消散的可能也會同樣突兀。這是我的一個判斷。
另外一個判斷就是人群的疏散,不管是什麼行業,必然會有一個人群的疏散。這是一個必然,是一種分流。也許現在的網絡作家、人氣作家在未來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有可能他出書以後非常火爆,也有可能他從此就不寫了。這是我的另一個判斷。
◎說明提示:
蘇童,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離婚指南》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蜚聲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