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要有“中國夢”,我們又為什麼要“強國”?
國家富強,是為了人民幸福,而人民是由無數個“有生命的個人”組成的。沒有個人,就沒有人民;沒有個人的幸福,就沒有人民的幸福。這就首先要讓全體國民,都成為“人格獨立,意誌自由”的人,充分地享有個人權利和個體自由。如果像法家主張的那樣,把這些“個人”都變成既沒有“獨立人格”,又沒有“自由意誌”的齒輪和螺絲釘,那麼,組裝起來的,將是一架沒有人性的機器,一架殺人的機器,毀滅人類的機器。大同夢也好,強國夢也好,全都將背離自己的初衷,走向自己的反麵。
實際上,改革開放帶來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公民獲得了越來越多選擇的自由。農民可以進城打工,工人可以下海經商,大學生可以自主擇業,所有人都可以跳槽。當然,這些選擇,未必都成功,也未必都主動。但能夠選擇,敢於選擇,就是成功。
更何況,無論五四以後“我的婚姻我做主”,還是現在“我的職業我做主”,體現的都是這樣一個原則:我是公民,是獨立的個人。我的權利我主張,我的事情我做主!
這是何等偉大的解放啊!
其實不過“同一首歌”
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和個人幸福,是當代中國人的中國夢。
與此同時,中國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最根本的變化,是我們不但可以有國家的夢想,也可以有個人的夢想。比方說,自己的公司可以發展,自己的孩子可以出國,自己的工作可以調換,自己的戶口可以遷移,甚至不過是自己的冤屈可以有地方申訴。但不管怎麼說,我們不必“集體做夢”,也不必在同一個框架和範圍內考慮“個人問題”。我們可以各想各的,甚至“同床異夢”。
其實,從天下為公的“大同夢”,到民富國強的“強國夢”,再到自我實現的“幸福夢”,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因為社會、國家、個人,原本就是三位一體的。社會不穩定,個人難發展;國家不強大,個人沒前途。但,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又歸根結底是為了每個人的幸福,為了每個人的全麵自由發展。背離了這個目標,則一切均無意義。天下夢,中國夢,個人夢,豈非互為前提,彼此成全?
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經過了那麼多的努力,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大同夢和強國夢,都未能很好地實現,甚至適得其反?就因為過去這兩個夢,缺少了重要的一環──每個中國公民的“幸福夢”。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隻要社會進步了,國家富強了,人民自然就幸福了,誰知事實並非如此。恰恰相反,隻有把每個公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才真正成為可能。這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讓我們意識到的。
於是我們對“中國道路”,也就有了新的認識。
毫無疑問,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也隻能走自己的路。這就既要植根於我們的傳統,又要跟得上世界的潮流。事實上,人類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價值,比如真善美,比如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一旦認識這些價值,我們就會發現,曾經被“各自表述”的“天下夢”,其實不過“同一首歌”;而看似矛盾的儒墨道法,其實不難取長補短,為我所用。關鍵是,強國夢和幸福夢,融為一體了嗎?
這就隻能靠我們共同努力了。實際上,中國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實現“中國夢”,既要追求,又要反思,更要實踐。隻要有越來越多的踐行者,隻要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我們就總有一天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和個人幸福。
也許,這就是當代中國人的中國夢。
這個夢可以實現。
這個夢應該實現。
(本文刊載於2010年8月5日《南方周末》第23版)
◎說明提示: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