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走進土樓(永定)(2)(1 / 2)

深遠樓建於1935年左右,它不像樓有一扇堅固的大門,也許它根本就沒建過大門,一條通道長驅直入樓內。這座三環式圓樓外環有72開間,一些房間已經損壞,內部裝修簡陋粗糙,或者根本就談不上裝修,處處顯出一種寒磣。因為與承啟樓靠得近,結構又相似,有人就把它比作承啟樓的兄弟,在我看來,一個是豪放闊氣的土樓王,一個隻不過是它的窮親戚。前者遊人如潮,後者極少有人光顧,與人世間的情形頗為神似。

不過窮親戚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它外環樓高四層13米,這麼高大的建築,底牆卻隻有一米,而且是用普通土夯成,要是沒有超群絕倫的夯土技術,恐怕是做不到的,這一點許多美輪美奐的土樓也有所不及,它們的底牆一般厚達一米五以上,甚至達到兩米。

一座古老的方樓,右側一角已經坍塌,夯土牆上長出了半人高的雜草,在藍天白雲的映照下,它越發顯得滄桑,好像一個老態龍鍾的老人,無言地凝視著所有走來的後人。

這就是位於永定湖雷鎮下寨村的馥馨樓,根據此樓居民孔氏族譜記載,它建於唐代大曆四年(769年),是現存最古老的土樓。一千兩百多年來,馥馨樓在歲月無情的磨蝕裏,牆皮剝落,變得坑坑窪窪的,在太平天國時期,大樓一角還被火燒毀,但是整座樓至今依然堅不可摧,前些年,樓內人家覺得隻有一個門出入不便,想要在樓後增開一個小門,幾個壯漢揮起開山鋤,乒乓一聲,鋤頭被牆壁重重地彈了回來,鋤嘴倒卷了一個口子,而牆壁除了出現一個白點,紋絲不動。樓裏人家隻好請來石匠,象打石頭一樣,叮叮當當,一小塊一小塊地鑿,起早摸黑幹了二十多天,方才鑿出一扇窄門。

馥馨樓四周原有四米寬的壕溝,樓裏人家以吊橋進出,整座樓就像一座城堡一樣,易守難攻。後來壕溝填平了。馥馨樓沒有石基,牆體全部以土夯成,高三層,它的內部格局與通常方樓不同,是上下兩堂式,走進樓門廳就是下堂敞廳,前麵相對的是中堂敞廳,這種突出中軸、左右勻稱的建造理念很接近五鳳樓的模式。所以,當你走進這座最古老的方土樓,你會感受到一種五鳳樓的森嚴氣氛。

如果說奎聚樓是宮殿似的民居,遺經樓則是鄉民的宮殿。你先想象它有多大:天剛蒙蒙亮,你從一樓走到五樓,把房間、廳堂的門窗打開,然後又從五樓到一樓,把打開的門窗全部關上,這時,天黑了。

遺經樓坐落在永定高陂鎮上洋村,號稱“天下第一農家”,它由前中後三座五層方樓和左右兩座四層方樓組成,既是一座龐大的土樓,又是一個壯觀的土樓群。遺經樓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主樓高17米,占地麵積10336平方米,房間400個、廳24個,如此浩大的工程,據說從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開始動工興建,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整整用了七十年才建成。樓主陳華興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煙商,據說他購買遺經樓地基的最後一塊地,是用銀元鋪滿地麵購得的,可謂財大氣粗。

遠遠看去,遺經樓高低錯落,外牆白灰晶瑩閃亮,大門樓高大氣派,高6米,寬4米,猶如城門。走進大樓就像走進宮殿,首先是一片卵石鋪設的外天井,兩邊各建有一座平房做學堂,上下兩層,大廳可供百餘人上課,現在你似乎還能聽到一陣朗朗讀書聲從遙遠的過去傳來。學堂裏別有洞天,還有一個小天井,遙想過去,莘莘學子圍在這清靜涼爽的天井讀書,一定非常愜意。

走進第二重門,就來到了主樓。在那大天井上,有兩座房子,前為倉庫後為祖堂。遺經樓門中有門,樓中有樓,就像一個巨大的“口”字,裏麵包了一組“口”字形建築,形成了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遺經樓裏,花園、魚塘、水井、磨米房等等,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紅軍駐紮此樓,白軍將樓團團圍住,卻久攻不下。因為樓的大門板厚達20厘米,外包鐵皮,門閂則有成人的大腿那樣粗,別說子彈,連炸藥也無可奈何。雖然成了一座圍城,但樓裏人家依舊像往常一樣生活,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白軍連續用炸藥炸了三次,隻是炸塌了大門邊的一角外牆,最後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圍。

一口半月形的魚塘、一片寬闊的曬穀坪、一根高高聳立的石旗杆,後麵是一座富麗堂皇的五鳳樓,這就是永定高陂鎮富嶺村的裕隆樓,大樓門楣上刻著三個蒼勁大字:大夫第。所以人們常常把裕隆樓叫作大夫第,其實樓裏曆史上並沒有人擔任過顯赫的官職,倒是出了不少讀書人。據說,樓主王學洲建樓之前,請風水先生確定樓門的朝向。風水先生用羅盤勘測之後,鄭重其事地說:樓門朝東,前有大山如案桌,子孫仕途必定青雲直上;大門朝北,遠望諸峰並峙,猶如筆架,子孫必定知書達理。王學洲沉吟片刻,說:做官不自在,伴君如伴虎,隻要子孫知書達理,平安興旺,我心足矣!於是將樓門定為坐南朝北,果然一百多年來,裕隆樓的子孫文風鼎盛,文人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