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與永定接壤,從永定的高頭進入南靖的書洋,隻要五分鍾的車程,一路上峰回路轉,青山碧水,土樓便散落在各個村寨,猶如天上掉下的飛碟,神秘奇特,又如地上冒出的蘑菇,數不勝數。
一座蜿蜒而來的大山,被劈開一道寬闊的峽穀,一支彎彎曲曲的山溪,精靈般從峽穀中瀉出。清澈閃亮的溪水,象銀鏈一樣把山腳下、溪岸邊二十多座形態各異的土樓,串成一個美妙絕倫的客家村寨。這就是書洋鎮的塔下村,溪水流過全村,從土樓門前流淌而過,給古老的土樓們平添了一份生機。在塔下土樓群裏,最具特色的也許是裕德樓,前半樓高四層,每層10個房間,一個樓廳,兩部樓梯,跟一般土樓沒什麼不同,奇怪的是後半樓,有三層樓那麼高,卻隻有一堵半月形的夯牆,上麵蓋著護牆瓦,什麼也沒有了,人們形象地把它叫做“圍裙樓”。塔下還有一處奇觀,這就是張氏祖祠的德遠堂,麵前一口池塘邊聳立著二十根石旗杆,如一片石林,這是表彰科舉登科的族人,文科頂端是筆,武科頂端便是刀戟。如此密集的石旗杆,在閩西南土樓鄉村首推塔下,由此可見塔下人傑地靈。
從塔下出來,經過曲江村,你隨處可以看到土樓,溪岸邊、坡地上,好像朵朵黑蘑菇,很隨意地生長在那裏,隨便數一數,也有11座之多。再往前走幾百米,爬上一個小山坡,又可以看到一片土樓群。
那就是河坑土樓群,兩條小河流在山腳下交彙,在河的兩岸,青竹綠樹,16座圓樓方樓就掩蔽其中,白雲浮動,炊煙升起,土樓若隱若現,遠遠望去,就像一片仙境樓閣。
奎坑村,四周群山聳立,一條小溪穿越而過,村莊地形兩頭小中間大,像是一艘小船,船上載著20座或方或圓的土樓,你說這是不是比航空母艦還要壯觀?南歐村,25座土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坳裏,像是一個五世同堂的土樓家族,其密度之大,別處少見。梅林鎮(石祭)頭村,4座圓樓3座方樓手拉手似的挽著一座半圓樓,從山上往下看,猶如七星伴月,令人遐想無窮。
說到土樓群,最壯麗、最美妙、最神奇、最具特色、最聞名遐邇、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田螺坑土樓群了。
汽車在盤山公路上爬行,兩邊的坡地上和小溪邊,土樓星星點點的,一座、兩座、三座,到處都是,好像進入了一個土樓王國,突然一個急彎下坡,眼前一片豁然開朗,山坳裏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土樓群,好像一束強光唰地打在你的眼睛上,很多人這時候都忍不住要叫出聲來。
這就是田螺坑土樓群,也許你已經在電視上、畫冊上看過一百遍一千遍了,可是當你站在山坡公路上俯瞰,心中仍然是洶湧澎湃的激動。四座圓樓簇擁著一座方樓,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絕倫,璀璨奪目,又像是一支氣勢磅礴的五重奏交響曲,在青山秀水之間激越地奏響。公路隨著山勢蜿蜒而下,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田螺坑景觀魔術般地不斷變幻,圓樓時而在前時而退後,方樓時而隱蔽時而暴露,來到坡底公路上,抬頭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樓群猶如布達拉宮橫空出世,巍峨聳立,莊嚴肅穆,在陽光裏一派金碧輝煌。
從建築學家到文人墨客、從聯合國官員到普通旅遊者,人們給了田螺坑太多的美譽,不惜用盡辭典裏最美的詞語,可是這天外奇觀似的土樓群隻不過是一支黃氏客家人世代居住的民居。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嫗不解地問遊客:你們城裏也有這種土樓嗎?一個還沒上學的小男孩對香港鳳凰衛視的記者說:我們住慣了也沒覺得什麼稀奇,我們這裏沒錢,土又很多,隻好蓋這種土樓了。
田螺坑的開基祖來自山那邊的永定奧杳,據族譜記載,是一個叫黃百三郎的,從永定翻山越嶺而來,發現這裏依山傍水,風水不錯,就在此落腳,以養母鴨為生。據說,他養的母鴨與眾不同,每次都是生兩隻蛋的,這就使他慢慢積攢了一筆財富,有了建造土樓的財力。至於有一個仙女化作田螺姑娘,看上黃百三郎,資助他建成土樓的民間傳說,則顯然是無聊文人的牽強附會。
田螺坑第一座土樓叫步雲樓,就是那處於“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高三層,每層26個房間,全樓有4部樓梯。取名步雲,寓意子孫後代從此發跡,讀書中舉,仕途步步高升青雲直上。果然,步雲樓還在興建,族人又有了財力,隨即在它的右上方動工夯建新一座圓樓,叫和昌樓,也是三層高,每層22個房間,設兩部樓梯(可惜步雲樓與和昌樓在1936年被土匪燒毀,1953年原址原樣重新修建)。1930年,步雲樓的左上方又建起了一座圓樓——振昌樓,還是三層高,每層26個房間,1936年,一座叫作瑞雲樓的圓樓又在步雲樓的右下方拔地而起,高還是三層,每層26個房間,最後一座文昌樓建於1966年,準確地說它是一座橢圓形樓,仍舊是三層,每層有32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