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走進土樓(南靖)(1)(2 / 2)

一方四圓,如四個圓環圍著一個方圈,又如一個方圈係著四個圓環,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從視覺上來看,如果全是圓樓,環環相連延續不斷,不免使人失去方向感,連東西南北也無法分辨,因為圓形是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人們進入其中會產生恍惚不安的感覺,但是居中有一方樓之後,整個村落的方向性就明確起來了。據專家考證,各座樓之間都是采用黃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的,其實鄉民們夯造土樓,連設計圖紙都沒有,哪裏談得上什麼黃金分割,他們隻不過根據風口水勢,憑借老一代傳下來的經驗,就地取材,用最常見的紅土,一層層地把房子夯造起來,他們完全是不經意間創造出世界奇跡的,也許你不能不說他們是全世界最天才的建築家。

從田螺坑往下走四公裏,就來到了下阪村,這裏是一片群山削開的平地,溪流歡暢,茶園層層遞進,12座土樓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溪流兩岸。這裏麵名氣最大的土樓當屬裕昌樓,而且似乎越來越顯出一種“土樓明星相”。

裕昌樓一般被人叫作東倒西歪樓、歪歪斜斜樓,顧名思義,它是歪斜的,不過這從外觀上看不出來,當你一腳踏進樓門,猛然看到全樓回廊的支柱左傾右斜,最大的傾角達到15度,似乎隻要一陣風吹過來,它們就會轟隆一聲倒下,這時你心裏不由一緊,也許就要抽腿往樓外跑了。其實,六百多年來,裕昌樓就是這樣,有驚無險,風雨不動安如山。

裕昌樓始建於元朝中期(1308——1338年間),為劉、羅、張、唐、範五姓合建,高5層,每層54個房間,全樓分成五大單元,每一單元有一部樓梯,五個家族各居一個單元,後半樓的每家每戶的一樓灶間,都有一口清冽水旺的井,拿起水桶伸手即可打水,天井中心還建了一座單層小圓樓,作為祖堂,前麵用河卵石鋪成一個大圓圈,根據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狀各異,煞是好看。樓是五姓人家合建的,木匠師傅和泥水師傅便由五姓人家輪流供飯。一個寒流襲來的夜晚,剛供完一輪飯的人家以為沒事了,早早就吹燈睡覺,輪到供飯的那一戶人家以為是明天一大早的事,天一黑也鑽進被窩了。兩家沒有交接好,這就苦了夜晚加班的木匠師傅,天寒地凍,饑腸轆轆,以為主人家該送來熱氣騰騰的點心,誰知老半天不見動靜,越等越失望。也不知是餓得神思恍惚還是有意作弄,木匠師傅這一晚上做出的榫子都不合規範,榫眼太大而榫頭太小,不過主人沒有發現,立柱上梁之後一時也沒有出現異常。

據說,裕昌樓原本是建了七層,屋瓦尚未完全蓋好,一群外村人到樓後山上掃墓,放了三聲響銃和一大串鞭炮,開始燒紙錢,這時一陣山風吹來,把燒著的紙錢吹到七樓的杉木柱上。大家一陣緊急撲救,很快把火撲滅了,不過裕昌樓人卻覺得新樓還沒住人就先過火,不大吉利,就把七樓連同六樓一起拆除,在五樓重新釘桷蓋瓦。不久,大家發現二樓以上的回廊支柱開始傾斜,似乎有倒塌的危險,不由人心惶惶。這一天傍晚,一隻老虎突然闖進樓裏,這個不速之客象巡視大員一樣,在一樓回廊走了一圈,又爬上二樓,在回廊上走了一圈,從後窗跳到樓後的山坡,撐起前腳坐在山坡上,目光溫存地看著裕昌樓,輕輕地吼叫了一聲。山大王的這一聲輕吼,全樓人都聽得清清楚楚。劉姓人說,這一聲是叫“好”,對裕昌樓的落成表示祝賀。其餘四姓人卻認為,老虎入樓不是好事,有了第一次肯定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將來凶多吉少。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單元賤價賣給劉姓人,遷往他鄉或者漂洋過海到南洋去了。劉姓人得到整座土樓後,對搖搖欲墜的梁柱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和研究,發現柱子雖然傾斜,但由於梁柱相互牽引,整體合力沒有受到破壞,大樓是不會倒塌的,於是他們便安居樂業,六百多年來繁衍生息,人才輩出,有明清的進士,更有現代的大學教授和廳級幹部,至今還有一百多人住在樓裏。

想來真有意思,木匠師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樓主,誰知歪打正著,無意中使裕昌樓揚名遠近,幾百年來為人嘖嘖稱奇。在閩西南土樓鄉村,象裕昌樓這樣歪而不倒的土樓是絕無僅有的,不僅成為有趣的人文景觀,也算得上建築學的一個小小奇跡。

土樓的選址,一般是在較為開闊的平地上,但是在書洋鎮石橋村,卻有一座土樓是例外的,它建在臨溪的陡峭的坡地上,遠看像一條橫臥的長龍,前低後高起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