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長源樓,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以其造型獨特、和山水融為一體的詩情畫意,備受建築專家和遊客的讚賞。從溪邊用河卵石壘起一道六米多高的溪坎,長源樓的外牆就建在這溪坎上,大門自然無法臨溪而開,便開在了左側。走進大門,便是一片鋪著卵石的細長形天井,麵向天井的中央部分是祖堂中廳,兩邊是灶間和貯藏間。主樓有三層,一樓是四方形的敞廊,二樓、三樓則是凹字形的三邊走廊。建築學家稱之為“斜麵土樓”,當地人則形象地把它叫做“交椅樓”。
長源樓的主人奇思妙想,把樓建在臨溪的斜坡上,不占耕地,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坪與屋勢的變化順乎自然,山野風光觸手可及,也使自己成為一片山野風光中的一個亮點,整座土樓光線充足,通風透氣,夏天特別涼爽,冬天特別暖和,委實是眾多土樓裏的經典作品。
在石橋村,順裕樓也頗令人關注。順裕樓是單環式圓樓,直徑74、1米,比平和蘆溪的豐作厥寧樓小2、9米,從直徑來說是所有圓樓裏的老二。順裕樓建於1943年,雖然年代比較遲,但它的單環敞廊式樣卻是圓樓古老的標準造型,顯出一種複古的意味。
順裕樓高四層16米,每層70個房間,樓門廳有7米多長,樓裏四個角落設了4部樓梯。從一樓到四樓,每層都是敞廊,出簷巨大,門窗一律開向天井,表現著強烈的向心性。
斜坡上建土樓,沼澤地裏也能建土樓,這聽起來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在梅林鎮璞山村,就有這麼一座建在爛泥地上的大型方樓,兩百多年來一直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這座方樓叫作和貴樓,高五層,21、5米,別小看這個數字,這是個“世界之最”,也就是說和貴樓是所有土樓裏個頭最高的。一座最高的土樓從爛泥地裏拔地而起,這不是奇跡是什麼?和貴樓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據說當初選址建樓,開始並未發現這是塊沼澤地,樓建了一層,忽然整層樓象沉船一樣,慢慢下沉到了爛地裏,建樓的簡姓族人無可奈何,隻好在下沉的樓牆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樁,他們覺得地基這下牢固了,就從頭開始夯牆,建起了一座五層高的方樓。他們似乎很有把握,從不擔心大樓會傾斜或者下沉,果然兩百多年來,和貴樓固若金湯,風雨不動安如山。現在,你在樓中學堂的小天井用鐵線往地裏插,一口氣可以插進5米多深,拔出鐵線,則可見鐵線上有淤泥的痕跡,你如果在這裏跺跺腳,天井整片的卵石便會漣漪般震動。
和貴樓還有一奇,樓中兩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麵,右邊那口井,清亮如鏡,水質甘甜,而左邊那口井卻混濁不堪,完全不能飲用,這是怎麼回事呢?當然有很多涉及到風水、神仙等等的傳說軼聞,可是至今人們還不能從科學上做出解釋。
和貴樓大門正麵有一座山叫筆架山,簡姓族人別具匠心,到山上把一個小山包挖成筆尖的形狀,他們認為這樣就能使樓裏多出人才,他們在樓門前建起一堵圍牆,在樓裏天井中心建了一座三間式學堂,他們說:厝包樓子孫比較賢,樓包厝子孫比較富。這句順口溜用方言來讀,十分押韻。現在,學堂裏還掛著一塊當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頒發的匾牌“興學敬教”,還有一塊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仁贈送的“興學利僑”獎匾,可見和貴樓人對文化教育的重視。
“懷以德敦以人籍此修齊遵古訓,遠而山近而水憑茲靈秀育人文。”這是懷遠樓的樓門聯,對仗工整而寓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