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樓坐落在梅林鎮長教村,建於清宣統元年(1907年),樓高四層,樓內直徑33米,每層34個房間,牆基用碩大河卵石和三合土壘築而成,樓牆雖然隻是普通夯土牆,但是夯築技術爐火純青,曆經近百年的風雨侵襲,至今一片光滑,幾乎沒有剝落,讓你感覺到時間隻是從牆上輕輕劃過,而沒有留下痕跡。
懷遠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天井中間的“斯是室”,這既是祖堂又是私塾,正麵對著大樓門,所以你一走進懷遠樓就會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迎麵而來。斯是室是一座精巧的四架三間上下堂的五鳳樓,正堂兩端屋架鬥拱上雕刻著書卷,有兩對鎦金對聯:“月過花移影,弄聲風來竹”、“琴書千古意,曉春花木心”,門柱、牆壁上還有多處勉學勸善的對聯,“書為天下英雄業,善是人間富貴根”,“天下良謀讀與耕,世間善事忠和孝”等等。整個斯是室雕梁畫棟,連門窗也裝飾得古香古色。在大型方樓和五鳳樓裏設立學堂,比較普遍,而在一座中型的圓樓裏,也有學堂就很少見了。
從書洋返回南靖縣城,如果你走林區公路,就會看到山上山下到處是密林翠竹,許多小村落與你捉迷藏一樣,在樹木之間躲躲閃閃。這一片廣闊的林區,有一個美稱叫作樹海。許多土樓就像海中的島嶼一樣,時隱時現。
來到船場鎮下山村,狹窄的公路邊散落著一些新建的平房,突然你抬頭往山上看去,發現一座土樓懸掛在你的頭上,是的,那高峻的山頭上聳立著一座圓樓,隔著一塊穀地,對麵山頭上還有一座方樓,一方一圓遙相呼應。在我的土樓之旅的名單裏,是沒有這兩座土樓的,發現土樓建在山上,這也算是一個驚喜的收獲。
土樓建在山頭上,這顯然是個特例。沿著一條彎彎的山路,來到那座圓樓門前,發現它叫做隆興樓,其實隻是一座不高的三層土樓,天井裏的石頭壘得很高,像是一個台子。樓裏很冷清,隻有幾個老人,看到陌生人進來,便問“是不是公社裏來的人?”,顯得有些熱情。據說,隆興樓建於上一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天井裏原來有一座祖堂,後來火燒掉了,他們沒有重建,就把留下的石頭壘在天井裏。當時為什麼把土樓建在山頭上?據說山下找不到平地,那就隻好建在山上了,所以土樓裏沒有水井,飲用水是用竹管從山上引來的山泉。與隆興樓隔壑相望的是福興樓,這座方樓建於1966年,也是三層樓,樓內天井還是土地,樓梯、門窗都顯得比較粗陋。和隆興樓一樣,樓內也沒有水井,家家戶戶都用竹管從山上引來山泉。樓內沒有水井,顯然除了這兩座土樓,不會再有第三座了。建造土樓的一些慣例一再被打破,這也表現出土樓人適應自然的靈活性。
這兩座建在山上的土樓,過去都隻有一條山路可以來到樓前,現在人們另外鋪設了一條石階路,從山下往上望去,它們像是過去綠林好漢占山為王而修築的城堡,高峻險要,易守難攻,然而是否發生過刀光劍影之類的故事,也就不得而知了。倒是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初,電影導演吳子牛選擇這兩座土樓作為外景地,拍過兩部電影《陰陽界》和《歡樂英雄》,電影有些影響,卻沒有使這兩座土樓聲名鵲起,至今仍舊掩藏在樹海裏默默無聞。看來,土樓的命運有時也像人一樣,再怎麼樣也可能被埋沒。
這是一座沒有正式命名的土樓,它沒有樓門,它完全敞開,它是一座兩列式弧形土樓,從山上往下看,它就像一弓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