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南坑鎮新羅村,當地人習慣上把這座土樓叫作“石頭貫樓”,因為居住在樓裏的劉姓人是從附近一個叫做“石頭貫”的小地方遷移過來的,我想,把這座土樓正式命名為半月樓,既合實際又有韻味,顯然是更好的。
青山綠水之間,金黃稻田中央,半月樓樓前有一片平坦幹淨的水泥地麵,前進是平房25間,後進是二層樓,一共75個房間。半月樓斧頭形的房間,形狀跟一般土樓相似,麵積卻要大得多,大約有42平方米,正中間為大廳,兩邊各以兩間房作為一個單元,住一戶人家。每個單元前開一門一窗,前進房間做客廳,後進房間為臥室,中間天井一邊是過道,一邊是灶間。大廳和兩邊的房間都有公共的樓梯直上二樓,在二樓廊道上,視野開闊,遠山近水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看慣了龐然大物的土樓,忽然看到一座土樓小巧玲瓏,也許會令人更加欣喜不已。翠林樓就是這樣一座討人喜歡的土樓,它是土樓王國裏的小矮人,它是土樓神話裏的拇指姑娘。
一片茂密的翠林裏,幾棵亭亭如蓋的杉樹,一塊微微隆起的土墩上,翠林樓像個孩子躲在杉樹的樹陰裏,遠遠望去,翠林樓真是小得可愛,附近村莊的人都把它叫做“飯甑樓”,它確實像是一隻土樓人家盛飯的木桶,本色而古樸。
這座位於南坑鎮新羅村的翠林樓,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樓高三層8米,樓內直徑僅有9米,比永定湖坑的如升樓小了8米,這顯然也是個“世界之最”。承啟樓遺經樓等等,以大名世,而翠林樓卻是以小而獨領風騷。翠林樓每層有11個房間,每間大概四平方米,一床一桌之外,所剩空間便很小了,要是一個胖子恐怕轉身都會十分困難,房頂也很低,遊者不時會碰到腦袋,防不勝防。鄉村生活艱苦,一般不會有胖子,個頭也比較低,翠林樓正好適宜居住,一點也不浪費空間。不過現在,翠林樓裏已經沒人居住了,天井裏便顯得非常冷清,從天井往上望去,隻看到一圈小小圓圓的天,這天井真像是一口井。
在南靖看土樓,你總是不經意間就走進一個別開生麵的世界。大俗大雅,古拙淳樸,因為未曾開發而保持著原生狀態,這樣的土樓是舉不勝舉的,誰也沒有時間一一看過,但是下麵這幾座樓不容錯過:
龍潭樓,位於書洋鎮田中村的中型方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樓高四層,頂層四周的外牆出挑建有瞭望台,過去曾安放火藥銃、土火炮各一門,作為攻擊外敵入侵的武器。龍潭樓的後裔子孫多遷居台灣,其中有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呂秀蓮,龍潭樓也因此備受關注。
龍田堂,坐落在和溪鎮林中村,始建於1760年,1940年曾進行一次維修。這座方樓樓頂有四龍戲珠的雕塑,造型逼真,門窗都有精美的木雕,就連滴水瓦片也刻著花形圖紋,樓中祖堂掛著“欽賜翰林院”和“椿榮一鄉”的木匾,據說是當時皇上所賜,雖經二百多年的歲月磨蝕,字跡依舊蒼勁有力。
金山鎮荊美村的隆慶樓,1938年興建,隻建了一層,高5、5米,22個房間,是最低的一座圓土樓。
豐田鎮豐田村的閣老樓,為明崇禎年間東閣大學士林釺所建的弧形方樓,樓高二層,每層28個房間,樓內有林氏祠堂,橫匾、石刻、楹聯,處處顯示了樓主的大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