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走進土樓(平和、詔安、漳浦、華安)(1)(2 / 3)

離豐作厥寧樓不到兩公裏的地方,是一個叫作蕉路的村莊。沿著河邊的鄉村公路行走,兩邊多是一些新建的磚樓,色彩豔麗,從一座老舊的石橋轉入河的另一邊,是一排低矮的房屋和樹木,繩武樓就靜靜地佇立在那裏。

從外麵看來,繩武樓沒有氣派,甚至顯得有些粗陋,就像一個木訥而且其貌不揚的人,很難令人一見鍾情,但是當你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發現他的內心世界如此豐富美麗,也許你就會深深地愛上他了。繩武樓就是這樣一個人,當振成樓、二宜樓、田螺坑土樓群聲名大作遊人如織時,它還是默默無聞,少為人知。當地有關文博部門發現它之後,積極向國家申請保護,直到國務院批準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後不過一年六個月。繩武樓就像一個一夜成名的土樓明星,但是它還是一如往昔,洗盡鉛華地默立在閩西南鄉村。

繩武樓是一座圓樓,樓門門楣上的石梁已經斷裂,但是石刻的三個大字:繩武樓,孔武有力,看起來還是頗有氣勢。繩武二字典出《詩經*大雅》“繩其祖武”,意為繼承先祖業績。繩武樓外徑43.8米,牆厚1米,占地1506平方米,建築麵積1266平方米,樓體分內、外雙環,外環三層,內環一層,樓中共有72個開間,其中一、二層被等分為12個各有上下兩個開間和一個天井的獨立式住屋單元,三樓則為環樓通廊,分24個開間。這種單元式住屋與通廊式開間相結合的空間布局,和豐作厥寧樓很相似。

繩武樓的獨特價值和無盡魅力在於內部裝飾的精美絕倫,屋瓦上、門窗上、牆壁上,到處是泥塑、木雕和壁畫,一共有600多處。據說早幾年,樓裏的人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價值,有的人甚至覺得它們被油煙熏染得黑乎乎的,實在太難看,便拆毀了事。有一天夜裏,一個小偷摸進樓裏,撬走一塊門窗到外麵賣了一筆大錢,這個數字經過民間傳播,形成了多種版本,每個版本都是天文般的數字,樓裏的人終於明白,樓裏隨便一塊木匾拿到外麵都是值錢的寶貝,他們這才開始注意保護,防火防盜防小偷。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在床邊放了一把砍柴刀,癟著嘴向全樓人鄭重宣布:要是小偷再進來偷我的門窗,我就一刀砍死他!

繩武樓由清朝太學生葉處侯在嘉慶年間(1875年)投資興建,由於處處精雕細刻,鎦金漆彩,曆經數十年才建成。現在,隻要我們在繩武樓裏抬起頭,就能看到牆頭的一對花鳥石雕,或者屋簷上的一件水草木雕,盡管歲月無情煙熏火燎,但是依然無法掩飾它的風采,花還是那樣雍容富貴,鳥的眼神還是那樣神采奕奕,水草還是那樣一舒一卷地拂動著。這些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花鳥水草,在這裏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彌漫著一種審美氣息。

平和土樓的內部格局大多象豐作厥寧樓和繩武樓一樣,較好地體現了合住和獨居的特點,有人稱之為“蘆溪模式”。當然,因為夯造年代的不同和樓主財力的差距,眾多的土樓在局部上呈現出了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景觀。可惜,在過去的歲月裏,許多土樓屢遭各種人為破壞,令人扼腕歎息。霞寨鎮西安村的西爽樓,一座已有四百多年曆史的方樓,樓門前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樓內天井房屋層疊,高低起伏,錯綜複雜,這些違章搭蓋形成了一條又一條的巷道,東西縱橫南北交錯,一座樓就像是一個無序的村落。同一個鎮的建設村有一座聚德樓,俗稱旗杆樓,樓內人家在明清出了不少獲得功名的讀書人,族人特意在樓門前豎立石旗杆,表示嘉勉,可惜這九根旗杆在“文革”中悉數被毀,讓來到此樓的人歎息一番,在樓內匆匆看上幾眼,轉身就走,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座土樓如果沒有特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它的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九峰鎮黃田村的龍見樓,天井裏鋪設了水泥,一地陽光燦爛,光線特別的好,但是樓門上的樓牆已經不複存在了,右側的一段樓牆也隻剩下底層了,整座樓看起來就像一個人的門牙被打得七零八落,實在不雅。聽樓裏的人說,在上一世紀六十年代“大積肥”時,有關上級領導號召大家拆牆,說是“一擔土等於一擔糞”,結果就把龍見樓的十幾米樓牆拆掉了三層。這聽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那荒唐年月,什麼事幹不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