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想毀滅自己的家園?已經渡過漫長歲月的土樓,如果毀在我們的手裏,我們將如何麵對建造土樓的祖先,又如何向後人交代?麵對一座座殘破的土樓、一段段淒涼的斷牆,令人的心情開始變得有些沉重。
溪口樓,位於詔安縣官陂鎮溪口村,這座單環式三層圓樓是官陂鎮三萬多個張姓廖姓人家的祖厝,古樸蒼老,400多年的風雨把樓牆敲打得一片斑駁。
溪口的地形是一塊丘陵中的盆地,四周山丘發源流來的涓涓小流,在此彙合成一條大溪,溪口樓名副其實。按照風水先生的說法,這三山拱聚五川朝彙之處,是絕好的寶地,所謂後根包旺、福氣充盈。所以明朝萬曆初年,張氏廖氏便聯手在此建造溪口樓。
溪口樓每層54個房間,與樓門相對的天井後部原來有一台高大的戲台,現已用作雜物間。溪口樓的內部景觀跟一般圓樓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它的特點在於樓外的堡壘式防衛設施,這在各地的土樓裏是絕無僅有的。在永定、南靖等地的土樓,出於防衛的需要,同時也為了觀景,不少土樓在頂層樓的外牆上出挑建一懸空的瞭望台,與之相比,溪口樓顯然就是如臨大敵般的嚴陣以待了,張廖人家在樓外四角建造了四座向外突出的堡壘,以石條壘砌而成,三向有射擊用的槍箭眼。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以來,閩南沿海一帶,土匪海盜滋生,溪口樓的防衛設計無疑是出於安全需要的策略。這一事實也正好說明,社會環境直接影響著住宅模式,處於土樓文化中心的永定、南靖沒有出現這種戒備森嚴的土樓,是因為那裏山高水長,社會環境較為安寧。
距離溪口樓不到二公裏的地方,還有一座張廖家族的土樓。這就是坐落在官陂鎮大邊村的在田樓,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比溪口樓晚建了二百多年,這時張廖家族人丁興旺,所以在田樓建得更大,而社會環境趨於安定,自然也就不必設計防衛設施了。
在田樓是一座八卦樓,直徑94、5米,是最大的八卦形土樓。樓高三層12米,底牆厚達1、8米,半米多高的石腳是用巨大的河卵石砌成的,外牆的石灰牆皮部分已經脫落,露出了版築的層痕,但是牆體還是極為堅固,你用手在牆上使勁地摳,一點粉末也摳不下來。
走進在田樓的大門,是一條卦路式的通道,這是一條20多米的巷道,你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座城堡。樓中心沒有大天井,而是三座相連的二層樓高的祖堂,連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大型方樓。如果說在田樓的外環代表著天,這樓中心的方型祖堂就代表著地,一方一圓構成了完整的宇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