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宜樓依山傍水,樓後峰巒疊嶂,近處山丘綿延,猶如蜈蚣緩緩爬行(風水先生稱之為“蜈蚣吐珠地”);兩條清澈的小溪在樓前交彙後,直奔西南而去。青山綠水,與黃牆黑瓦交相輝映,小橋、樓閣、翠竹、村舍點綴其間,渾然一體,正是“宜山宜水”的一派旖旎風光。樓內祖廳便有一對柱楹,專門概述這一景觀:“倚杯石而為屏,四峰拱峙集邃閣;對龜山以作案,二水瀠洄萃高樓。”
所謂宜山宜水,其實還隱喻樓主蔣仕熊排行第二,又是第二次擇地,才選中這蜈蚣吐珠穴位,其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在族人的傳說裏,蔣仕熊年輕時是個種田能手,他身材高大,體格健壯,臂力超人,能使一把廿四斤重的大刀,可惜他人才超群,卻遲遲未能成家,說是犯了“孤鸞命”,注定一輩子打光棍。族人背地裏取笑他說:“無某(妻)無猴,鎖匙掛褲頭。”他一氣之下出走他鄉,到安溪、漳平等地開墾荒田幾百畝。不久,他遇到了一個魏氏姑娘,兩人婚配後,生了六個兒子。蔣仕熊晚年衣錦返鄉,開始投巨資建樓,由於操勞過度,他在二宜樓尚未建成時便不幸逝世,他的六個兒子、十七個孫子繼承遺誌,艱苦努力,終於在清乾隆35年(1770年)把大樓建成。
二宜樓占地10畝,外牆高16米,牆基厚2.5米,樓內直徑73.4米,由四層的外環樓和單層的內環樓組成,分成12單元,彼此緊密相連,如柑瓣狀排列。每個單元完全獨立自成一家,內環平屋為“透天厝”,設廚房、餐室與客廳,有一部獨用的樓梯,外環樓一至三層為臥室、倉庫,四層為自家祖堂。在四樓有一條環形走廊,卻不是朝向天井,而是建在外壁,以木構牆和外牆隔開,開成一條寬1、5米的廓道。這種“隱通廊”的設置方式十分罕見。室內空間獨具特色,而室外空間層次分明,全樓由一個大門、兩個邊門出入,中心是個寬廣的天井,兩側有兩口水井,稱為陰陽二井,在冬天,陰井水溫較涼,而陽井則較溫,到了夏天,又正好相反,陽井冷而陰井熱,令人驚奇,百思不得其解。天井可以晾曬衣服和農作物,也是樓裏人們雅集閑聊的熱鬧場所,這不就是“宜家宜室”嗎?
二宜樓裏是自家天地,樓外是綠色田園,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種茶,下地種水稻,生活像田園牧歌一般自由自在,確是“宜內宜外”。
二宜樓在建築格局上“一統世界無貴賤,平分空間無大小”,既聚族而居又彼此獨立,有利於家族內部團結,有利於發揮大家族凝聚、製約和導向的功能,正是“宜兄宜弟”、“宜子宜孫”。
二宜樓內處處充滿著文化氣息,雕梁畫棟,題詩題畫,令人目不暇接,像是走進了一座藝術殿堂,據有心人統計,二宜樓裏一共有壁畫彩繪952處,其中壁畫226幅、593平方米,彩繪214幅、96平方米,彩繪木雕349件,壁畫楹聯100條,還有不少房間的牆上貼滿了1932年的《紐約時報》,有的彩繪則畫著西洋美女的人像;二宜樓拱形大門設兩重門板,內層鉚上鐵板,門後有雙閂,門頂有泄水漏沙裝置,可防火攻,外環樓一至三層不開窗,隻在四層開小窗洞,密布槍眼,說它“宜文宜武”,真是一點也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