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胸有成樓:一座土樓是怎樣建成的(1 / 3)

從動蕩的中原舉族南遷,幾經流徙多方輾轉,一支支客家人群先後來到了山高水長、偏安一隅的閩西南鄉村。

一個敢於放逐自己的人群,一個敢於踏上茫然不測的逃生之路的人群,無疑是堂堂漢族裏最優秀的一個人群。

在閩西南崇山峻嶺之中,飽經滄桑的客家人找到了他們新的家,他們搭起了木棚房、茅草屋,終於可以歇下腳來緩一口氣了。

就像一顆生命力頑強的鬆樹種子,在哪裏都可以發芽、生根、長成大樹,客家人就是這樣一顆種子,被命運的風吹落在異地的窮鄉僻壤,沒有怨言,隻有感恩,它悄悄地從土地裏鑽出頭來,在風雨雷電之中茁壯成長,根係向四周伸展並深深地紮入大地。

安寧的環境,豐饒的土地,堅韌的意誌,團結的精神,艱苦的勞作……客家人漸漸發展壯大。

人丁興旺,自古是中國老人對家族的祈願。一支支客家人家族在人口猛長的勢頭麵前,又出現了一個困擾的難題:居住。

安居樂業,這是最樸素也是最迫切的要求。

老人們難忘中原祖地那深宅大院,可是往事依稀,繁華不再,他們日思夜想的是,如何在這已經注定的地方安居樂業,不僅僅讓整個家族有一個遮風避雨的結實戶所,更讓整個家族有一個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的靈魂家園。

現在誰也無從考證,第一個發明土樓的客家人是誰。實際上,土樓也不是具體哪個人發明的。土樓是客家人迷戀曆史的情愫、超凡脫俗的天才想象和現實的物質條件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肯定,第一座土樓很粗陋,很不成熟,甚至有可能是很可笑的,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裏,客家人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努力創造,夯土技術越來越高超,審美境界越來越開闊,土樓也就造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大、越來越美——猶如一隻醜小鴨,終於變成了天鵝。

客家人從遠處走來,又不斷地向遠處走去。他們走在路上的身影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奮鬥不息的寫照。隨著客家許多家族的繼續遷移,土樓也從閩西南傳入了閩南的一些沿海縣份。土樓就像蒲公英的種子,和客家人一起飄啊飄,落在哪裏就在哪裏生根發芽……

從一抔土到一段牆到一座樓,這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土的魂靈在糅合、發酵中不斷地飛躍。

高大、堅固的土樓就來自閩西南鄉村最常見、最不起眼的土:紅壤土、瓦礫土、田岬泥(耕地下層尚未翻犁的新土)。

就是這樣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土和它的夥伴們,竹木(杉木、雜木、竹片、竹篾)、砂石(河卵石、河砂石、花崗石)、石灰、青磚瓦、土紙漿,一起築起了一座座讓人驚歎的土樓。

建造一座土樓,最早期的工作通常就是準備木料。閩西南鄉村林海茫茫,獲取上好的杉木是很簡單的事情,杉木從山上運回來之後,一般要放置三次伏署才會幹透。如果尚未幹透,就會開裂變形,是斷然不可使用的。竹釘也要開始準備了,整座土樓除了門環門鎖和包門的鐵皮,不再使用任何金屬材料,竹釘是固定門窗、樓板的小物件,在冬天用堅硬的老竹頭製成,放在鐵鼎裏炒,炒至老幹發黃,不僅異常堅硬,而且幾乎是不朽的。

聘一風水先生,擇一良辰吉時,選定樓址之後,主人的頭等大事就是準備夯牆的土。

用量最大的紅壤土,在閩西南鄉村隨處可見,瓦礫土和田岬泥也很容易取得。這三種土是決不能單獨使用的,必須經過配製、複合、發酵。這是一道不容疏忽的工序,它事關一座土樓的百年大計。為自己建造家園的客家人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敢掉以輕心,現在的造房者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不惜偷工減料、使用偽劣產品,炮製了一個又一個的“豆腐渣”工程,而客家人建的是自己的房子,要的是子孫傳承千秋永固,他們無須什麼“質監站”,每個人都是最稱職、最認真的質量監督員。

發酵成熟的土,在夯成牆之後才不會有大的開裂和傾斜。這一配製過程,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主人和不同的泥匠師傅,都會有不同的要求,但歸根到底,隻要有利於牆夯得堅固,有利於夯成的牆不縮水不開裂,有利於防震抗震,就行了。這種靈活而務實的標準,比如今政出多門的各種“標準”要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