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漢三個幫,土樓的土也是這樣,所以夯土牆分為三合土和普通夯土。
所謂三合,即是土(當然是發酵成熟的土)、砂、石灰的“桃園三結義”。三合土又分為濕夯、幹夯、特殊配方濕夯三種。
濕夯三合土以砂為領導力量,石灰為第二梯隊,土為第三梯隊。幹夯三合土則以土為核心,砂和石灰團結在周圍。
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就是廣為人知的加入紅糖、蛋清、糯米的三合土。中國人有想當然的習慣,以為這三樣東西是直接加入的,豈知紅糖、蛋清容易招引蚊蟲,為土牆安全之大患,是絕對不能直接加入的。這一配製過程,客家人同樣又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將糯米磨成粉,先以冷水和勻,然後加入大量熱水,使糯米粉湯變得非常稀,再放進紅糖,然後在溫度冷卻之後再打入蛋清,最後將這特殊製造的粘合劑倒進三合土之中,用鋤頭翻動,使之徹底和勻。
我不知道現代工業化生產的粘合劑是怎麼回事,客家人數百年前配製而成的這種粘合劑,其凝聚力遠勝於水泥,多少土樓曆經風雨、戰火和地震,至今固若金湯,就是最好的廣告形象。
不過,這種三合土特別是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價值不菲,所以客家人常說一句話:一碗豬肉換一碗三合土,而閩南人則將豬瘦肉、豬肝、豬小腸合煮稱作三合土。
請來師傅,土樓就可以動工興建了。
主人一般隻要請木匠師傅、泥匠師傅各一人,他們就會帶來助手和徒弟。木匠師傅大多是一個徒弟,最多兩個,泥匠班子則要大一些,但也就七八個人。這樣精簡的組合要建造一座龐大的土樓,從“製度”層麵上杜絕了人浮於事,保證每個人都是行家裏手。
泥匠班子通常需要一定數量的小工,運土、吊土、上料等等,這些下手活一般由本家族的人來幹,別一家族的人常常也會來幫忙,這是不用付酬金的,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一工還一工,這是客家人相互幫助的優良傳統。
對於一個土樓泥匠師傅來說,他的全套工具形製簡單,卻有著神奇般的魔力。
一副牆槌版(牆模)、兩根夯杵、若幹圓木橫擔、一把大拍板、若幹小拍板、一盤繩線、一把木尺、一把三角尺、一把水準尺還有鐵錘、榔頭、鐵鏟、丁字鎬各一把、泥刀、泥鋤、木鏟若幹。
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工具,土裏土氣的工具,在客家人手裏像是有了魔法,如神仙的魔杖一樣“變”出了一座座土樓。
木匠師傅必須在泥匠師傅之前進駐現場,做好泥匠師傅夯牆時安裝的木構件。對於一座土樓,主人和兩路師傅隻有一個大致上的構思和設想,不像現代建築一樣體現在設計圖紙上麵,而存在於心裏,可謂“胸有成樓”。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大量的具體問題,這就需要主家和師傅三者之間協調一致、相互合作。如果一方不幸染上現代官場常見的扯皮毛病,整個工程就無法進展了。閩西南鄉村數以萬計的土樓,可謂都是精誠合作的產物,就這一點而言,現代的“公仆”實在有必要向土樓的子民學習一點合作的精神。其實對主人來說,他在聘請師傅之前,往往會留心兩路師傅是否脾氣相投,能否合得來,而泥木師傅也總是喜歡尋找合拍的對子。
一座土樓的動土奠基,這裏有一套完整的儀式:
燒香化紙、殺雞祭拜天地、安符出煞、潔淨地麵。
這種古老的儀式比現代建築的奠基典禮似乎要更富有人文氣息,因為後者無非就是最大的領導講話,然後大小領導一起剪彩,象征性地鏟一把土,帶著官本位流弊的深深印記。而土樓的開工儀式,充滿著對祖先的追思、對自然的敬畏。
土樓地基的基坑,客家人稱為大腳坑。地麵以下的石砌基礎叫大腳,地麵以上的牆腳、腰壁叫小腳。大腳坑的寬度比小腳的寬度大一倍,深度則根據樓高與地基來確定。大腳以大石頭幹砌,縫隙用小石塊填緊,其四個邊角必須用整塊的巨石,以確保屋角地基的穩定,邊緣還要填土夯實。小腳一般采用表麵較為平坦的石塊,以三合土濕砌,通常高度是50厘米,但也有更高甚至高至門楣以上,這主要是出於防備山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