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砌成,師傅可以放鬆幾天,等三合土牆麵幹固之後,再開始夯築土牆,俗話叫作行牆。這是建造土樓最主要的工序,所以行牆前夜,主人要請泥木匠師傅、風水先生和小工、親戚吃喝一頓,大塊肉大碗酒,不妨豪興一點。第二天,鞭炮震天動地地響起來,煙霧繚繞,散發著濃烈的氣息,牆槌版貼著紅紙,靠在小腳上,像是準備出征的滿麵紅光的將士。村裏人們都知道,這是土樓開始行牆了。
“一”是事物的起始,中國人特別注重第一次。土樓行牆也不例外,第一版牆一定要用最好的土,以最重視的態度夯得最堅固。如果沒有風水上的說法,第一版牆從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開始都是可以的。行牆一周之後,就要換一個方向了,即從正反方向輪流進行。
土樓底牆一般厚達一米半到二米,一米左右便不多見,也許人們會說,這厚得有些過分了。其實就夯土技術來說,這不僅談不上厚,而是顯得太薄了。宋朝《營造法式》提到的“標準”是:“築城之製,每高四十尺,則厚加二十尺。”“築牆之製,每牆厚三尺,則高九尺。”如果按照這一標準,夯3米高的土牆,牆的厚度就要一米,你想想這工程量有多大,而且要占用多少空間?三層土樓的高度一般都在十米以上,四、五層的則高達十多米,最高的是南靖的和貴樓,高達21、5米,底牆厚度卻隻有1、34米。客家人的土樓超越了《營造法式》的標準,這就說明了一個事實:客家人的夯土技術得自真傳,爐火純青,始終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令人望塵莫及。
即使是夯得最結實的土牆,它的牆麵也不免會有隙孔,所以必須在風幹之前進行修補,風幹之後就來不及了。先用長板拍打牆麵,這得是認真的“嚴打”,不能走過場的;接著用嫩泥抹牆,把版層縫一一抹平,用小板拍實;最後再用長板拍打一遍,以鞏固“嚴打”成果,這樣,牆麵也就發生了巨變,平整而光潔。
夯牆夯到第二層,要上棚枕了,主人又要請師傅和小工吃喝一頓,這叫做“食棚枕酒”。殺雞宰鴨打糍粑,十分豐盛,這一方麵是慶祝工程進展順利,一方麵也有給工匠補充營養和體力的美意,畢竟棚枕以上的施工,越來越辛苦了。樓牆在增高,工匠是關鍵,土樓主人很明了這個道理。
樓牆高高聳起,大家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泥匠師傅可以歇一口氣了,木匠師傅要開始蓋頂了——在屋架椽木上鋪釘杉板,這種寬10厘米、厚3厘米、長2米多的杉板俗稱角子板,三片對接或者五片對接成一瓦路,然後蓋上瓦片,客家土樓一律用青瓦,閩南區域的土樓則普遍用紅瓦。
蓋瓦之後,這也就意味著屋麵的工序已經完成,俗話叫作“出水”,主人自然高興,還要設宴款待師傅小工和親朋好友,以示慶賀。
“出水”之後,餘下的工程千頭萬緒,還有許多活要幹。木匠師傅要裝樓梯、建樓板、做樓欄與隔扇、裝天屏、安門窗、釘天花板,以及室內木質裝飾等等,泥匠師傅要挖門窗洞、砌水溝、鋪天井、鋪廊道、鋪禾坪、砌池塘、壘灶,以及粉刷牆內外等等。這些活需要比夯牆更多的時間,一些內部裝飾精美的土樓,像是承啟樓、繩武樓、二宜樓,花費時間都在數十年以上。土樓主人和工匠沒有搶時間趕工期、向某一節日“獻禮”的習慣,即使對待一個簡單的工序,他們也是一絲不苟,力爭做得最好。
一座土樓就這樣建成了。
無數座土樓建成在閩西南鄉村,沒有一塊碑記留下一個建築師的名字,那些鄉間土生土長的木匠與泥匠也從沒想到要留下什麼名,在他們看來,夯建土樓不過是一門謀生的手藝,一隻可靠的飯碗。農忙時下田,農閑時建樓,他們的身影奔走在閩西南鄉村。他們是一些曆史冊頁上沒有名字的人,他們讓人記住的多是一些土裏土氣的綽號。
在時下的社會,我們看到了不少建築商手裏還在算著錢,房子卻已經裂縫、傾斜,甚至轟然倒塌。但是在閩西南土樓鄉村,無名工匠們早已不在人間,他們建造的土樓卻還是那麼堅固,依然在歲月的磨蝕中巍峨屹立,並且還將永遠地屹立下去。
讓我們向那些無名的土樓建築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