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風情如畫:一座土樓的日常生活(1)(1 / 3)

太陽每一天升起,太陽每一天落下。

日子無聲無息地流淌著,但是土樓人的生活卻是有聲有色,平凡、質樸,像一支低吟淺唱的山歌小調,如一幅生機勃勃的風情畫卷。

近幾年來,土樓旁邊星星點點出現了不少鋼筋水泥的“洋樓”,但是住慣了土樓的人,還是喜歡住在土樓裏,他們認為“土樓發人”,這不僅僅因為土樓裏每一代人都有人走出土樓,到了海外和大都市當了大官或發了大財,他們隻是本能地喜歡土樓。土樓冬暖夏涼,因為土性溫和,外麵潮濕時,它能吸水,外麵幹燥時,它又能放潮,因而空氣總是清新宜人。有一個在土樓住了六十多年的老人說,我住到兒子的洋樓裏,一個晚上就腰酸背痛,實在受不了,一回到土樓什麼都好了。

其實,老人習慣的不僅僅是土樓,而且是土樓裏的一切生活習俗。

土樓人家雖然有各自的房間,但是土樓裏到處是公共、集體的景象。門堂、天井、廳堂、樓梯、廊道、禾坪、池塘,以及穀礱、米碓、風櫃等等,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公共財產。他們同在一片土地上耕作,同在一列祖宗麵前磕頭。所以,他們之間有著最密切的共同利益關係;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是土樓的“形象大使”,如果一個人在外麵幹了什麼壞事,人們就會說“某某樓的人不行”,如果哪個人功成名就、樂施好善,人們也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讚,“某某樓的人真行”。土樓對人的生活有著無形而又實在的約束與規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生命已經和一座土樓融為一體。

一個走出土樓的人,即使他走得再遠,土樓和土樓裏的一切也永遠在魂牽夢繞之中。

舊曆新年,是土樓人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舊曆12月20日開始,土樓裏家家戶戶進入了過年倒計時,打掃衛生、置辦年貨;23日是“神上天”,灶王爺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各家各戶自然都希望灶王爺多說好話,所以也就不免要點燃香燭,呈上供品,灶王爺“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心軟”,自然要“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皆大歡喜;25日就是入了年界,家家戶戶蒸年糕、炸圓子、買魚買肉、殺雞宰鴨,忙得不亦樂乎;除夕這一天,大紅對聯在大樓門貼出來了,各家各戶也在自家的門上貼上春聯,然後到祖祠祭祀祖先,天黑下來,土樓裏燈火通明,各家各戶在各自的灶間開始吃年夜飯,大人的祝酒聲、小孩的歡叫聲響成一片,整座土樓就像一個熱鬧的酒席。時下有不少城市人流行到酒店裏吃年夜飯,其實他們有可能應該到土樓來,吃著桌上的,還可以聽著隔壁的,那才叫作熱鬧。

到了子時,也就是新舊年交接的時刻,土樓裏的長輩率領全樓男丁,莊重肅穆地站在大門內,長輩一邊念念有詞說著最吉利的話,一邊徐徐打開大門。開門後在門前擺上祭品,選定吉祥方向,大家一起焚香敬神,為全樓祈福。天亮後,長輩在祖堂擺設香案,掛出曆代祖宗畫像,帶領全樓子孫給祖宗拜年。祖宗畫像平時由長輩珍藏,隻在春節期間掛出,對晚輩子孫自然很有新鮮感和神秘感,這時長輩必定要說起祖宗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故事,久遠的曆史讓子孫覺得好奇,有時不免問些可笑的問題,長輩總是認真地給予回答,這是一堂非常生動的“樓情教育課”,事半功倍,極大地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

拜過祖宗之後,晚輩向長輩拜年,同輩之間互拜。早飯過後,長輩還要帶著晚輩男丁到村裏每座土樓拜年。大年初一這一天,即使最勤力的人也不幹活,頭一天已經煮好了飯菜、挑滿了水、地也掃幹淨了,大家的任務就是盡情盡興地玩樂。

元宵鬧花燈,也是土樓人家最熱鬧的節日之一。一座土樓有一隊花燈,引路的牌燈一麵寫著姓氏,一麵寫著樓名,舞獅的、踩高蹺的、提花籃的、敲鑼打鼓的,清一色樓裏子弟,大家齊心協力,最大的快樂就是自己的花燈得到最廣泛的稱讚。

清明掃墓祭祖,土樓人家一直非常重視,祭祖費用由氏族公田收入支出,不足部分由全樓男丁分攤,分攤的金額總是很小,在現代而言也就二三角錢,主要目的在於提醒大家都是某某公的子孫。祭祖完畢,大家圍著祖墓席地而坐,一邊分享祭品,一邊聽長輩講古,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土樓人家的主要節日還有立春、驚蟄、端午、中元(鬼節)、中秋、重陽、冬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土樓人家在春夏播種之後和稻穀收成之後,都要打糍粑,這是祖上傳下來的習慣,無論豐收還是欠收,年年都少不了要打糍粑,似乎已經演變成為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