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土樓都會有幾尊古老的糍粑臼,還有祖傳的糍粑錘。把糯米放在飯甑裏蒸熟,趁熱倒進臼裏,一個男子用糍粑錘一下一下地壓擠,使糯米飯越來越黏稠,然後便開始掄錘擊打,一起一落,富有節奏。當男子將錘子抬起時,一個女子要迅速把粘在上麵的糯米飯抓下來,這糯米飯越打越粘越韌,也就越難打,對成年男子是一種挑戰和考驗,沒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是打不成功的,同時他還要和女子配合好,絕對不能打到她的手。據說在年代比較久遠的時候,長輩有意讓新婚夫妻一起打糍粑,可以觀察他們生活是否和諧。打成功之後,伴上研碎的芝麻、花生和紅糖,就是芳香柔韌的糍粑了。在土樓鄉村的夜晚,打糍粑的聲音此起彼伏,高亢激越,讓小孩聽著直流口水,讓大人對來年的農事有了更多的盼頭。
夜幕降臨,土樓裏響起“嚨咚嚨咚嗆”的鑼鼓聲,似乎一聲比一聲緊。大人、小孩都知道,這是傀儡戲快要開演了。
傀儡戲又叫木偶戲、布袋戲,數百年來一直為土樓人家所喜愛,盡管現在土樓裏能夠收到十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但是他們依舊對傀儡戲情有獨鍾。在閩西南土樓鄉村,不知活躍著多少個傀儡戲班,大多由家庭成員組成,四五個人也就行了,農忙時幹活,農閑時便被人聘請,走村串寨,在土樓的天井裏搭台演戲。
傀儡戲台很小,通常用一些杉木板搭成,正麵對著祖堂,或者就搭在祖堂裏,比較講究的戲台還會貼著一副對聯:“一時間千秋故事,三尺地萬裏江山”,顯得頗有氣魄。台口掛一條彩繡橫眉,台中放置高三尺長四尺的布屏風。傀儡從右側上場左側下場,傀儡師傅站在屏風後麵,左手提線板,右手提線表演,一般三四個人就能同時提線表演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演繹一場悲歡離合的曆史故事。傀儡戲的後台音樂十分重要,由小鑼、小鼓、頭弦、三品弦、二胡、揚琴、洞簫、嗩呐、笛子等傳統樂器組成,一般也就三四個樂師,合奏起來洪亮而又熱烈,戲台外的許多老人小孩一聽到這聲音,心裏頭就癢癢的,非撲到戲台前來不可。傀儡戲無一例外是古裝戲,故事情節大多耳熟能詳,很多老人不用看也知道下麵該發生什麼故事了,他們大多微閉雙眼聽著戲,隨著後台音樂的節奏而搖頭晃腦,沉浸在一種自得其樂的美妙境界裏。小孩子則喜歡偷偷撩開戲台的幕布,專注地看著傀儡師傅靈活的手勢和演唱的口形,至於傀儡們在演繹什麼驚心動魄的故事,與他們無關,他們陶醉和著迷的,隻是土樓裏演戲這樣一種熱鬧的氛圍。
土樓人家演傀儡戲,如果是祭祖、神生日(如觀音生日、媽祖生日等等),費用則由全樓每戶人家分攤支出,如果是個人為還願、添丁、進學而請戲班來演戲,則全部開支由個人承擔。就現在的行情來看,請一晚上的傀儡戲也就三四百元,花錢不多,又能讓全樓的人和附近土樓的人得到快樂,這也許就是傀儡戲在土樓鄉村長盛不衰的原因。
土樓人家的食俗,像是“有福同享”的注腳,想來令人感到溫馨。一座土樓裏,一家做點好菜,全樓人嘴巴未嚐鼻子先聞香味,沒有人會好意思獨享的,總要小碗小碟這家分一點那家分一點,大家一起嚐嚐。當然,有時候覺得這樣分太麻煩,幹脆叫人過來或者見者有份,嚐幾筷子也好。不過,土樓裏生活水平相差無幾,今天你吃我的,明天我吃你的,像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要是哪戶人家來了客人,全樓人也都像自家來了客人一樣,笑臉相迎,用飯時常常把自家的好菜好肉端過來。
土樓人家生活的地方海拔大都較高,山高水冷,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生冷,又因為開門見山,在梯田上幹活,每天流汗很多,需要較多的脂肪和鹽分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這也就形成其食物又鹹又肥的特點。土樓人家善於製作醃菜、幹菜,這實際上也是過去漂泊路上形成的一種傳統習慣。芥菜、蘿卜經過他們的揉搓,放入甕裏灑上鹽粒,幾十天後即可食用,風味獨特,早上喝粥時是上好的佐餐小菜,腸胃不適時可以抑製脹氣,酒喝多了還可以解酒呢。豆腐幹也是土樓人的特色小菜之一,便於攜帶保存,可炒、可煮、可鹵、可醃、可生吃,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