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風情如畫:一座土樓的日常生活(1)(3 / 3)

土樓人家的小吃多是用糯米做成的,客家話叫作“板”,閩南語叫作“果”,每一節日都要做,節日不同,配料也就有些不同,但有一點是永遠相同的,這就是:好吃。另外還有用竽頭做成的各種小吃,恐怕是別處難覓的美食。有一次,上午十一點左右,我在永定的振成樓吃了一碗三塊錢的芋卵丸,清香可口,下肚之後連打兩個飽嗝,直到晚上六點肚子還不感覺到餓,而唇齒間似乎還留著芋頭的淡淡芳香。這種小吃的做法說來很簡單,把芋頭蒸熟,剝去皮毛,放入適量的木薯粉碾破、攪拌,包進已經剁碎的五花肉、蔥頭、花生米等等,包成一個個小圓球,蒸熟或者放入湯料煮熟,一開鍋便是香氣撲鼻,令人不由得垂涎三尺。

土樓人家做喜事辦酒席,往往講究“八大碗”,分別盛滿雞、鴨、魚、肉、米粉、糯米飯、麵條等,每一碗都是高高聳起,生怕客人吃得不夠。如果你拿起筷子,搖著頭說,這麼滿怎麼吃得完啊,主人會很高興的,因為你吃不完就是“剩”,當地話裏讀如“春”,即是年年有餘的意思。要是你麵對滿滿的菜猶豫不決,或者把筷子插在飯碗上,那就惹了主人老大不高興。

土樓人家種茶製茶,大概從他們在閩西南鄉村落腳就開始了,他們把茶叫作“茶米”,茶就像米一樣,也是一日不可缺少的。他們喝茶不像“功夫茶”那樣講究,不過水是山泉水,燒水用的是炭火,茶壺是陶泥的,一切看似平常隨意,用的卻都是符合茶道精髓的泡茶上品,所以隨便一個老嫗泡出的茶,也是芳香四溢,比現代都市茶館裏那些纖纖細手泡出來的茶更有一股鄉野氣息。

土樓人家特別是客家人愛飲酒,許多人甚至早上出門前也要喝一碗半碗的,不過他們不是貪杯,在他們看來,幾杯家釀紅酒下肚,可以解乏提神,舒通筋骨,其實是一種莫大的享受。當然來了客人,更要好好地喝幾碗。每年進入秋冬交替之際,土樓人家都要開始釀酒,用優質糯米和純淨山泉配上紅(米+曲),釀出來的酒顏色鮮紅,像是天空的晚霞,酒味甘甜爽口,香氣濃鬱純正。他們把這叫作家酒,當然由於做法有些不同,酒質、酒色、酒精度是不盡相同的。家酒喝起來十分可口,有如蜜糖水一樣,不知深淺的人以為自己能喝,一氣就喝下幾大碗,一旦醉倒,那可就是幾天幾夜的事了。家酒後勁如此之大,有些匪夷所思。更奇的是,家酒不宜帶出土樓,如果你帶著一桶家酒,搭著車翻山越嶺回到城裏,就會發現家酒變酸了。家酒像是有靈魂一樣,一離開家鄉就喪魂落魄,又如剛烈的女子,不願屈從,甘願毀滅了自己。

作為純正漢族的一支民係,土樓人家的服飾本來也就不存在什麼“奇裝異服”,現在更是和城裏人越來越接近,其特點正在逐漸消失,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也許可以說是時代進步的必然。

老一輩的土樓人喜歡穿寬敞的衣褲,布是粗布,顏色多是藍黑,為鄉村裁縫或自家媳婦的手工作品,這種衣褲穿在老人身上,頗有一種古風,特別是寬大的褲子迎風飄動,像是古代城牆上獵獵的戰旗;兒童頭戴福壽帽,脖掛涎巾,顯得古香古色,這是別處不易見到的。

據說這是從中原貴族子女的帽飾承傳下來的。福壽帽的帽身用米漿漿過的多重厚布做成,分為帽圈、帽頂、帽額、帽耳(兩片)一共五片,然後用彩色絲線縫製起來。帽布是不能用雙數的,帽頂大多是八角蓮花形,帽心一般繡三個紅繡球,象征三合生財,也有繡一隻雄雞,表示逢凶化吉;帽額也就是正麵,繡雙獅或龍鳳;兩邊帽耳長長的,冷時可以用布帶係緊,天氣暖和則可以翻到帽頂上,一般用白兔毛鑲邊,繡著瑞獸益鳥圖案或者福壽字樣。福壽帽主要用藍灰布、紅布和黑布,不能用白布,帽子兩側和後沿彩線流蘇,垂掛著銅製小花蕊和小鈴鐺,兒童走起路來,會發出一陣悅耳的聲響。

涎巾與福壽帽配套使用,由厚厚的多重棉布做成,八角蓮花形狀,中心挖空,留著一個斷縫裝布扣,戴上兒童的頸項之後可以扣上布扣。涎巾顧名思義就是兒童用來擋涎液的,還可以防止蟲子泥沙侵入頸胸,實用是不用說了,整個涎巾繡飾龍鳳花草,看起來也是相當雅致美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