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行為主義與心理學、生理學(1 / 1)

8.行為主義與心理學、生理學

在行為心理學家表明自己對心理學問題的觀點後,一些人產生了質疑:“通過研究行為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是有價值的,但這並非心理學的全部,且忽視了很多其他問題。一個人難道沒有感覺、知覺嗎?一個人難道不會對一些事物進行記憶和遺忘嗎?那些看到、聽到過的東西難道不會使人產生視覺上、聽覺上的意象嗎?難道人對那些事物的記憶、感情僅僅是生理上的一些物理化學反應嗎?一個人是否不能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做或者不去做一些事?這是否要我們認為,與其相信這些感受是真實的,不如在行為心理學的影響下接受它們並非真實的事實?這簡直是胡扯,行為心理學家正以高舉自己主張的野心,試圖去瓦解人類社會的一切感情、記憶,還有信仰的真實性。”

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些疑問和主張,是內省心理學產生的根源。但繞了很大的圈子之後,你們終究會發現,如果不拋開這些從主觀感受出發的心理學術語,人就無法從行為心理學的立場出發,去解釋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新酒不能放在舊的瓶子裏,恐怕舊瓶子破了,新酒也要流出來,因此我們也要為這新酒預備一個新的瓶子。在接受行為心理學的宣言之前,我要求你們要放棄一些曾在你們的思維中根深蒂固的觀點,當你們的自然對抗性減弱之後,接受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就不是什麼費力的事,以至於你們今後將會習以為常地使用行為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你們曾經無法用傳統心理學解釋的問題。其實,你們並不知道自己慣用的那些心理學術語意味著什麼,但接受行為心理學的觀點之後,你們就會發現這些術語在很多時候會讓他們的信奉者自相矛盾而無言以對。但這些術語如今早已深深地融入你們的社會生活和傳統文化之中,希望我們能夠在接下來的共進中忘記這些令人迷惑的術語。

內省法在心理學研究裏並非是自然、容易的方法,它其實是一種不可能的辦法,這種方法使得研究者陷在一個旋渦裏不斷地打轉,摸不著出路。其實,我們能夠最直觀地觀察到的,僅僅是人的基本反應形式。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比如從你的鄰舍開始,從日常中觀察他們的行為,你漸漸就會對推動人的行為的理由或者情境做出準確的判斷,甚至可能成為這方麵的專家。

行為心理學因將人類的客觀行為反應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它已成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它最親密的夥伴是生理學。生理學熱衷於動物器官的功能,比如消化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排泄係統以及神經和肌肉反應的機製等。行為心理學剛好鑒於生理學方麵的知識,並在解釋人和動物的行為時將之應用到其中,而行為心理學家在有感於器官作用的同時,更關注人和動物從早到晚的行為——行為心理學家對它們的興趣遠遠超過旁觀者。行為心理學家希望通過對行為的觀察、分析,來達到預測、控製人和動物行為的目的,就如同物理科學家意欲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分析來控製自然現象一樣,預測、控製人類的行為,是行為心理學家研究事業的出發點,不過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由實驗的方法得出的數據在累積到一定量時,行為心理學家會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之後,訓練有素的人就能通過外界所施加的刺激,來預測人和動物會出現的反應,也能夠由一些反應推測出引起它們的某種情境、刺激。

在我們繼續討論下去之前,先來對這兩個術語——刺激和反應——做一些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