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弟子規》節選(1 / 2)

《弟子規》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作。李毓秀,山西絳州人,字子潛,考中過秀才,主要是教書。

李毓秀根據傳統教育的特點,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將《論語》中“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分為五個部分,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加以演述,編纂成為《訓蒙文》。這篇文章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學應遵循的禮儀規範,特別強調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實用,讀起來又琅琅上口,因而受到人們的重視。乾隆年間經修訂改編,改名為《弟子規》,成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必讀材料。

《弟子規》影響非常廣泛,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是舊時啟蒙養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讀物,至今仍有著積極的意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注釋

訓:教導,教誨。

悌:敬愛兄長為悌。

信:言語真實,誠實。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成,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言語行為要小心謹慎,誠實無欺。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這些事情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地學習典籍,以獲取有益的學問。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注釋

應:應答。

命:指派,差遺。

承:接受,承受。

譯文

父母呼喚,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過了很久才應答;父母差遺,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懶;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父母批評,應當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返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注釋

凊:冷,涼。

省:問候,探望。

反:同“返”,回來。

譯文

待奉父母要用心體貼,漢代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睡前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麵稟報父母自己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規律,做事也要有規矩,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擔憂。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注釋

悌:敬愛兄長為悌。

道:途徑,方法。

兄弟:兄弟姊妹。

忿:怒,怨恨。

泯:消失。

譯文

做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不愛財,就不會產生怨恨;說話時相互尊、忍讓,隔閡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注釋

或:表示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