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融資估值——怎樣進行財務預測和估值(3 / 3)

3.融資規模、估值、股份稀釋三者關係的應用

第一,巧妙運用融資規模計算估值和稀釋比例

雖然初創企業的融資規則經常被打破,但早期的創業企業融資過程中,大多數創始人和投資人都認同以下幾個觀點:公司估值通常是所需融資規模的3~4倍;一般情況下,每輪融資規模較上一輪融資保持5倍的增長;融資金額應能夠維持企業未來15個月的經營;融資規模×3≈估值。

除非你的公司有極其良好的發展潛力,否則早期的股權融資將會稀釋公司20%~25%的股權,當融資結束後,天使輪、A輪或B輪的投資者預計會持有20%~25%的股權。因此,公司估值應是融資規模的3~4倍,這樣也較容易獲得投資機構的信任。例如,你向投資機構募集100萬美元,投資機構最希望公司的交易前估值為400萬~500萬美元,因為這樣,投資機構就可以成功獲得20%~25%的股權。當然這隻是交易條款談判的起點,但是融資規模可以看作是未來投資者對公司估值的初步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情況下,如果員工期權池需要預先留出一部分股份,則公司最終的預估值可能會更低。

對創始人和投資者來說,每輪融資之間,初創企業的估值會快速地增長,這樣,下一輪融資規模也會大幅度提高,這是一個隱藏的規律。然而,由於缺乏公開的初創企業早期階段的估值數據,下一輪融資大規模的增長幅度並不十分明確。如果可以收集到多個企業每輪融資的數額,通過比對可以發現,在融資規模上,下一輪較上一輪融資的平均增長一般為5倍。例如,如果A輪融資規模為50萬美元,則B輪融資規模則為250萬美元。不過有一個例外,初創企業在不同階段融資規模的增長情況,天使輪或早期種子輪融資到晚期種子輪或A輪融資的規模增長倍數約為7倍,本輪比上一輪增長幅度最大的,往往是第二輪融資。所以,當你在決定融資規模時,需要確保你的數額大概在3~7倍之間,否則投資機構可能會提到很多問題,例如,“為何企業沒有足夠的野心?”“他們從上一輪融資到現在還沒有達到目標嗎?”當然,7倍以上也不好,會讓投資機構覺得該企業沒有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所以,把握好融資規模、估值和股權稀釋三者的平衡是最佳融資策略。

第二,其他影響因素

一般情況下,一次融資從最初的談判到資金打進公司賬戶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所以,企業理論上應該每1~2年進行一次融資,才能確保有充足的資金可以應用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比較上一輪融資和下一輪的間隔時間發現,隻有在後期階段,融資周期才開始加速。例如,第一輪融資之後的15個月需要進行第二輪融資,第三輪和第四輪的情況也是如此,但到了第五輪融資很可能就隻需要10個月。要確保正確反映公司預期費用增長,還要考慮到燒錢模型中的團隊規模和工資支出,以及預期成本和由此產生的累計淨虧損,之後計算出的融資金額才比較接近實際。所以,融資規模和估值是經過精確的計算得來的,而不是主觀臆斷。

除了以上限製,在確定估值和預期融資規模時,以下數據也可以提供更多指導。例如,美國北加州天使輪的估值普遍偏高,均值為500萬美元左右,而在歐洲,企業估值隻有300萬~400萬美元。此外,時間因素似乎無關緊要,天使輪估值自2010年以來並未真正改變多少。

第三,估算融資規模

由於大多數投資機構支持的初創企業最終會進行若幹輪融資,創始人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他們當前的融資輪作為公司成長曆程中的幾個階段之一,而所籌集到的資金則是達到下一個裏程碑的動力。無論創業者現在需要融資多少,都要考慮能夠讓企業在下一輪融資前正常運營。對於在天使輪之後有較大發展的企業,要把融資規模適當加大,以適應企業銷量的增加和市場的拓展。反之則要減少融資規模,隻要能維持公司不垮即可。

一旦創業者與這些投資人有了非正式交談,就能了解到他們的想法和最關注的問題,例如,“月收入為多少美元?”“月增長率為百分之多少?”“下載量和訪問量為多少?”等等。創業者考慮到這些問題就能夠大致估計需要多少資源,比如資金、核心團隊和通往下一個裏程碑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

第四,融資要會計算、有遠見

在試圖讓投資者對你的公司產生熱情時,最好不要隻談論你現有的融資規模、估值或如何運用資金,還要把之前和之後的階段考慮在內。正確的做法是,告訴投資者是如何拿到之前的融資的,例如,創業者之前如何經過天使輪、種子輪和A輪,又是如何達到之前投資人的目標的。你可以闡述會怎樣利用現在的投資將公司帶到下一階段的發展,並從後期投資者處獲得額外投資。不過,創業者有如此遠見的前提是會利用融資規模、估值和股權稀釋比例的關係進行詳細的計算和推導。

4.企業估值越高越好嗎

項目估值是項目投資中非常關鍵的環節,有些企業撰寫的商業計劃書沒有估值,也沒列出他們的計劃融資金額,這肯定是不規範的。創業者不向投資者直接談估值和融資額的心理很容易理解,就是害怕說低之後獲得的融資少,而說高之後又會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其實,企業價值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最基礎的事,但有些創始人聊到最後就是說不出來他們具體的融資金額,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就會認為這個創業者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商業邏輯。他至少也應該寫一個融資空間,比如說500萬~800萬元,稀釋8%~10%。既然估值如此重要,那企業的估值是不是越高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有的時候,估值過高反而是錯誤的,而低估值也未必沒有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