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創公司融資時的五大誤區
所謂初創公司,是指剛剛成立不久,還沒有步入或即將步入正式發展軌道的公司。一般情況下,初創公司沒有足夠的資源,往往存在資金短缺、業務人員匱乏、市場開拓吃力、盈虧不平衡等問題。初創企業雖然對資金有著迫切的需求,但實際狀況又決定了其融資的困難性和風險性,一次融資的失敗就有可能使初創公司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怎樣避開融資的誤區,對它們而言尤為重要。
誤區一:股權稀釋比例過高
對處在創業初期的公司來說,融資過多並不是好事,要按照公司的發展節奏循序漸進地進行。創業公司在一開始適宜尋找天使融資,融資金額在百萬級即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公司的管理和業務走向規範化,銷售額迅速上升的時候,可以尋找風險投資機構融資,金額可以上升到千萬級。等到公司經過長足發展,具備一定的規模之後,就可以采用多種融資渠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億元級別的融資。如果公司在創業初期就籌集上千萬甚至上億的高額資金,很容易導致股權的稀釋,導致公司的控製權轉移,這對公司創始人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一般情況下,第一次融資出讓的股權盡量不要超過20%。
誤區二:與要求苛刻的投資人合作
有的創業者為了籌集到資金,不惜和投資人簽訂對賭協議,滿足投資人一個個的無理要求。殊不知,初創公司的發展路線還沒有明確,對盈利也沒有很好的估計,正處在不穩定時期,這時候簽對賭協議就相當於給自己畫地為牢,使創業者無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節奏製定發展規劃和開拓市場,最終導致用戶的損失和資源的浪費。
曾經有個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非常需要資金,於是他找到一個投資人,希望可以籌集500萬元資金,投資人沒有拒絕,但要求公司必須在一年之內分紅並讓自己拿回所有本金。創業者為了緩解財政危機,無奈答應了投資人的要求,幸運的是,初創公司的業績飛速上升,年年都有豐厚的盈利。長此以往,創業者開始覺得投資人的要求太苛刻,就悄悄轉移了自己公司的業務,並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繼續經營,從而間接地撕毀了協議。事情的最終結果是,投資人再也無法獲得豐厚的分紅,而創業公司也因為違反職業道德而名聲受損。
所以,初創公司在融資時一定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不要因為融資而犧牲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誤區三:融資者和投資人經營理念相悖
融資者的目的一般是籌集資金,而投資人的目的一般是得到收益或分紅,但很多情況下,融資者和投資人都需要對方提供一些附加的幫助或扶持。如果事先沒有討論清楚,以後就很容易因為這些事情導致雙方矛盾激化。下麵這個案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位做社交軟件的創業者,在最早的時候隻做白領社交,為了獲得資金支持,他找了一位投資人。投資人經營著一家實力雄厚的獵頭公司,起初,雙方談判非常融洽,那位投資人爽快地給了創業者1000萬元的開發資金。但沒過半年,雙方就發生了矛盾。原來,投資人想利用創業者的社交軟件為自己公司招攬客戶,而創業者隻希望打造一個純淨的社交環境,拒絕了投資人植入獵頭業務的要求。最後,投資人撤出了資金。
對初創公司來說,尋找一個誌同道合的投資人遠遠勝過遇到那些財大氣粗的投機者。要知道,經營理念才是創業者應該堅持的東西。
誤區四:公司成員的貢獻和股權不匹配
有些創業者為了吸引人才進入公司,不惜以股權作為誘餌,其實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外來人員雖然有具備高強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可能,但其忠誠度是個未知數,經營理念也未必和創始人相合,真正應該獲得股權的是為公司長期做貢獻,知根知底並且有很高忠誠度的老員工,而不是挖牆腳而得的外來高管。
誤區五:融資後缺乏與投資人溝通
初創公司的創始人由於融資經驗少,很容易出現籌集到資金後不會支配的問題,如果和投資人再缺乏溝通,就會受到投資人的猜忌或引發彼此的爭執。這時候,就需要創業者尋求投資人的幫助,聽取投資人對資金分配的看法和建議。尤其是初創企業尋找的第一批天使投資人,他們多半擁有豐富的創業資源和創業經驗,能夠使創業者在籌集到資金的同時獲得額外的扶持。此外,經常與天使投資人溝通也是促使其繼續追加投資的一個有效方法。
3.中小企業容易出現的融資誤區和解決方案
每個創業者融資的目的幾乎都是完成自己的夢想,讓企業發展壯大,但問題就在於,多數人根本就不懂投資,甚至不會判斷融資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在大部分中小企業裏,融資者往往對投資人言聽計從,為了拿到錢而“忍辱負重”,抱著“拿到錢再找出路”的想法,接受投資人的各種苛刻要求。還有不少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把企業融資當作一個短期行為來看待,希望搞突擊拿到銀行貸款或股權融資,而實際上成功的機會很少。中小企業要想改變融資難的局麵,需走出以下融資誤區。
第一,不會搞“麵子工程”。有些中小企業為了成功融到資金,讓財務偷偷地修改財務報表或者直接造價,使財務數據和企業基本運營情況相去甚遠。而有的企業對自己盲目樂觀,認為自己的實力和規模已經足夠強大,不需要任何包裝就能融到資金。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雖然過度地粉飾企業會讓投資者覺得企業不夠誠信,但不經過任何粉飾的企業又會讓投資者覺得其沒有發展潛力。所以,尋找一個中間點,合理地包裝企業是必要的。
第二,資金不足才知道融資。多數中小企業在財政出現嚴重問題、資金無法周轉的時候才想到融資,其實抱著這樣的心態融資多半不會成功,因為融資是為了逐利而不是救濟。誰都喜歡錦上添花,所以,要在企業運營正常時就製定出詳細的融資策略,及時和投資機構建立良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