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融籌誤區——掘金者需遠離的隱匿雷點(3 / 3)

第三,拿到資金後再管理。有些中小企業家為了節省成本,很少進行內部業務的管理和分類,導致企業內部的產權關係、資產關係,以及和外部企業的資本聯係非常複雜,這樣會導致投資者疑慮重重,甚至放棄投資。

第四,隻知道銀行貸款。有些中小企業融資視野非常狹隘,隻知道采取銀行貸款的方式獲得融資,但銀行貸款的缺點也很明顯,利息高和使用年限低就是銀行貸款的硬傷。作為實力相對薄弱的中小企業,可以選擇股權融資、租賃、擔保、合作、並購等多種方式。

第五,隻接受資金幫助。有些中小企業隻關注投資方給予的資金數額,絲毫不在乎來自於投資方其他形式的幫助與扶持,以至於浪費掉大好的資源。

第六,企業不規範。中小企業在融資之後,應當把企業規範化作為重點完善對象,因為相對規範的企業,融資成功率要更高一些。

第七,沒有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猶如企業的靈魂,是必須要塑造的。很多中小企業在融得資金、擴大規模後,就忽視了企業文化,導致企業的團結能力下降,領導和員工之間沒有共同的價值觀,最終造成企業分崩瓦解。

第八,沒有適合的管理係統。很多中小企業在融得資金後就開始狠抓銷售,對企業本身的管理卻越來越忽視,導致企業內部管理鬆散、不規範。

第九,低估融資難度。有些企業往往對籌集資金抱有很大的希望,以為可以輕易獲得融資,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內部融資往往金額過少,而外部融資所需要的資源和成本特別大,另外,獲取投資機構的信任也很困難。

第十,不願意聘請融資專家。很多中小企業雖然有很強的融資意願,卻沒有相應的融資常識,總希望花費最小的成本就能融到巨額資金,甚至不願意花錢聘請融資專家作為顧問。其實,融資專家有非常豐富的融資經驗,能夠在短時間內分析出企業的融資策略,並且有一定的渠道資源,可以幫助企業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構,還能夠解決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如果創業者誤入以上誤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減少企業遭受到的損失。

第一,明確企業的目標和戰略,知道企業融資的真正目的和所需的資金數額,並加強對公司的財務情況、業務範圍和管理機製的認識。

第二,了解融資的根本動機是確保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不濫用資金做與企業發展無關的事情,合理利用每一筆融資。

第三,慎重選擇資金,不盲目跟風。中小企業的根基相對薄弱,特別是處在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要承擔的風險也非常高。據統計,國內的創業企業有40%在兩年之內失敗,51%在3年之內失敗,63%在6年之內失敗。所以,慎重選擇融資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綜合權衡經營必需成本和所需資金成本,以及融資風險和投資收益。

第五,合理運作,加速資金的周轉流動。在增大資金總量的前提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以滿足企業不斷擴大的生產經營規模,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發展。

4.中小企業避免融資誤區的最佳策略

第一,融資收益一定要大於融資成本。中小企業在融資之前一定要考慮融資的必要性,有的企業本身發展良好,可以自行解決資金問題,這樣的企業根本沒有必要融資,就算是出現了財政緊張,也要先核算一下融資成本和融資收益。融資成本包括資金利息成本、融資期間的花費、不確定風險成本等,如果融資總收益大於融資總成本,那麼可以考慮融資,反之則沒有必要融資。

第二,要有精確的融資數額。中小企業在融資之前,要精確核算一下融資金額。融資過多,很可能會造成企業資金浪費,增加金融成本,甚至使企業負擔加重,增加運營風險,最終導致償還困難。但如果企業融資不足,又會影響正常業務的開展和營運資源的製備。因此,企業在決定融資之前一定要根據企業目前的現狀、規模、融資成本等情況,精確計算出融資金額。融資金額的確定方法可以運用經驗法和財務分析法:

(1)經驗法。企業在決定融資時,首先從自身規模大小、盈利強弱和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來分析,再結合不同的融資渠道,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融資模式。如果企業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和規模,並且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可以考慮在創業板市場發行股票來融資;如果企業已經具備初步發展條件但沒有上市條件,可以考慮銀銀行貸款融資和擔保融資;如果企業屬於高科技類型或電子商務類型,可以考慮找VC融資。

(2)財務分析法。這種方法是通過企業的財務報表分析出企業目前的財政狀況和經營管理狀況,從而推算出融資數額。有的投資機構會要求創業者公開財務報表,也是為了能夠根據報表分析出企業所需的融資金額,以便進行合理的投資。

第三,要把握住最佳融資時機。在多數情況下,企業隻能被動地接受外部融資環境而無法改變外部環境,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求並及時把握住各種有利時機,確保融資獲得成功。為此,企業要有超前的預見性,能夠及時掌握國內和國外利率、彙率等各種金融信息,了解國內外經濟走勢、國家貨幣及財政政策等各種外部環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預測可能影響企業融資的各種外在和內在條件,以便尋求最佳融資時機果斷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