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慢”法則2:“10年法則”(1 / 1)

舊規則:尋找所謂的秘訣

新規則:“10年法則”

“我家不裝窗簾。”江南春這樣描述自己的做事風格,“我現在每天的工作時間是早上8點到次日淩晨兩點,睡六個鍾頭也差不多了,(每天一下班)幾乎一倒頭就睡。”

不裝窗簾,是為了讓早晨的陽光照射進來,強迫自己不睡懶覺。江南春領導的分眾傳媒,在2007年2月份,股價為每股83美元,市值達到44.82億美元,超過新浪、搜狐、鳳凰衛視、白馬等上市媒體公司的市值之和,為納斯達克中國概念股市值最大的公司。

從0到44.82億美元,江南春信奉的是奔跑哲學。江南春說,他不比別人更聰明,他隻是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向前跑。

1992年,江南春以華師大詩社社長的身份參選校學生會主席時,就已經懂得“把時間用來奔跑”的道理,為了脫稿演講,他提前3個月開始準備講稿,請係裏關係“鐵”的老師修改數遍,臨近競選的一個月裏,每天背上20遍。

現在的江南春坐擁超過4億美元的財富。但是,他的大學同學說:“我不羨慕江南春。他能做到的很多事,我都做不到。如果你知道他勞累的程度,你就知道什麼是成功的代價。”

到底是什麼讓江南春們成為科技巨富?

一項研究表明,缺少天賦與不能出類拔萃無關,成功的秘密在於艱苦而嚴格的訓練以及努力工作。

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邁克爾·J·豪(MichaelJ.Howe)、簡·W·戴維森(JaneW.Davidson)、約翰·A·斯魯博達(JohnA.Sluboda)在經過廣泛研究後,在《財富》上發表觀點:擁有天賦並不能導致卓越。

這也是一個個人品牌的“終極難題”:幾乎在所有需要艱苦學習的領域,絕大數人都是一開始學得很快,然後減慢,最後完全停滯了。但少數人卻能花上數年或數十年繼續提高,最終達到卓越。

他們的重大結論是,不努力就不可能達到卓越。你可以認為,隻要找到你有天賦的領域,你就會自始至終保持卓越,但這種情況並不存在。沒有證據表明,一個人無需曆練和實踐就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大量證據顯示,即便最具才華的人,也需要10年左右的努力才能達到一流的境界。這更支持了剛才的“天底下沒有免費午餐”的說法,而且它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研究人員稱之為“10年法則”。

但是,“10年法則”也有秘密所在,那就是:光努力還不夠,因為很多人努力了幾十年也沒有實現卓越。隻有那些花大量時間進行“刻意練習”(deliberatepractice)的人,才可能成為本領域的佼佼者。“刻意練習”是指,力求改善成績,超越自己的能力,對結果做出反饋,並進行高水平的重複練習。

另一位這方麵的研究專家是佛羅裏達大學教授安德斯·埃裏克森(K.AndersEricsson),埃裏克森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一群20歲的小提琴演奏者,最好的一組(由音樂學校老師評定)平均每人做過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較次的一組為7500小時,再次的一組為5000小時。在外科、保險銷售和幾乎所有體育項目上,這種情況無一例外。刻意練習越多,成就越大。大量的刻意練習,就意味著卓越。

江南春的分眾傳媒也是經曆了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早期江南春拎著5厘米厚的液晶顯示屏走進上海最初50棟寫字樓時,根本無人喝彩。經過不斷的“刻意練習”,江南春的液晶顯示屏進入約10萬部電梯。

不管是像江南春這樣的科技明星,還是像郭德綱這樣的草根明星,在耀眼的光環背後,是它們艱難困苦的“10年法則”,以及花費了大量時間的“刻意練習”。這也是個人品牌的另一項基本元素。